PET,又稱正電子發射型計算機斷層顯像,是目前國際上最先進的分子影像學檢查技術。目前浙大研制成功的樣機,具有低成本、多模塊、快合成、自動化等特點,采用微流控芯片模塊化策略,在一臺儀器上可以合成不同的PET分子影像探針。
據悉,團隊歷時12年,突破了高可靠有機反應微流控芯片的制造工藝、多流路試劑注入和產物引出、零死體積微單元的接口,以及氣液流體控制系統、軟件控制系統的集成等多個主要技術難題,形成9項重要專利,并且在放射量、制備時間、前體量、溶劑消耗量、功率消耗、設備成本等關鍵能耗指標上,較現有設備降低62%至98%。
在PET技術中,分子影像探針是關鍵。通常情況下,分子影像探針是一種特異性的顯像劑,其中發揮信號作用的是放射性核素。這些放射性核素就像“偵查兵”,通過與病灶上的特定受體等相結合,一路釋放信號留下“蛛絲馬跡”,幫助醫生和科研人員找到病灶的位置。
采用PET對不同疾病進行診斷,需要采用不同的分子影像探針。目前,國際上已經有這類分子影像探針100余種。
然而,要合成不同的分子影像探針,需要依托于PET分子影像探針合成設備。目前,我國的分子影像探針合成設備基本上是單一設備合成單一探針,嚴重滯后于臨床應用和研究的速度,且長期依靠國外進口。因此,研發出一種具有自主知識產權的PET分子影像探針合成系統具有迫切需求。
“未來小型化的研制成功后,合成設備就可以成為移動平臺,或許裝上卡車就可以去為病人看診。”課題組成員、浙江大學醫學中心副主任田梅介紹說。
張宏團隊用石英設計出一款特殊的微流控芯片,僅有兩張名片大小,里面卻大有乾坤,能實現快速反應和微量探針的合成。
團隊成員、浙江大學化學系特聘副研究員潘建章介紹,他們采用的微流控芯片結構,使其在容納流體的有效結構(包括通道、反應室和其他功能部件)中,至少在1個維度上為微米級,“通常微通道寬度和深度為10到500微米,最小的通道內徑比一根頭發絲還要細。”
12年來,隨著研究的深入,課題組將微流控芯片迭代為涵蓋微泵、微儲液器、連接微管、微混合器、微分離純化柱的以微流控芯片反應器為主的合成系統。
經過微流控芯片反應器,以F分子影像探針制備為例,前道富集率超過400%,后道純化物達90%,大大提高了生產效率。該模塊式合成系統能在線控制PET分子影像探針的化學純度和放射化學純度,易于在我國各醫院和研究機構大規模推廣和應用,有良好的產業化和市場需求。
張宏團隊研制的微流控芯片反應器,能夠合成不同的分子探針。根據不同探針的合成反應需要,他們開發出具有不同的微流控芯片反應器。與此同時,通過自動控制的通道切換,把不同的試劑通入反應芯片。
因此,一旦芯片插入儀器,需要什么試劑,就像在飲料機上面選飲料,根據需求對接。這樣一來,針對不同的分子影像探針制造,通過更換微流控芯片即可實現。每一個芯片就像一盤磁帶,插上不同的磁帶能夠放出不同的歌曲,插上不同的芯片就能獲得不同的探針。
張宏團隊還通過系統化集成研究,構建了微流控合成儀主機控制系統,實現了全自動遠程控制,只需要在電腦上選擇配置方案,便可一鍵合成所需分子影像探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