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希望大家不要滿足于在實驗室里寫文章,而是讓更多科技成果能走上“生產線”。
——全國政協常委、九三學社中央副主席、中國科學院院士劉忠范
●推動科技創新與產業創新融合發展,就是要構建以技術研發、場景應用和產業升級為核心的產業生態。
——全國政協常委、中國企業財務管理協會會長、中國稅務學會副會長張連起
●要解決科教界“帽子”治理的問題,把青年人才的注意力放在實干和面向產業創新與國家戰略上。
——全國政協委員、北京通用人工智能研究院院長朱松純
中共中央總書記、國家主席、中央軍委主席習近平5日下午在參加他所在的十四屆全國人大三次會議江蘇代表團審議時指出,抓科技創新和產業創新融合,要搭建平臺、健全體制機制,強化企業創新主體地位,讓創新鏈和產業鏈無縫對接。
全國兩會期間,代表委員、專家學者做客人民網“人民會客廳”欄目時表示,科技創新是發展新質生產力的重要抓手,要積極推動科技創新和產業創新融合發展,釋放科技人才的創新創造活力,讓科技成果加速從“實驗室”走向“生產線”。
如何理解科技創新和發展新質生產力之間的關系?
“科技創新是新質生產力培育最重要的抓手。”全國政協常委、九三學社中央副主席、中國科學院院士劉忠范表示,科技創新可以產生新的技術、新的材料、新的工藝、新的裝備、新的產品。這些都可以繁榮市場,甚至是創造新的市場。
政府工作報告提出,建立未來產業投入增長機制,培育生物制造、量子科技、具身智能、6G等未來產業。
全國政協常委、中國企業財務管理協會會長、中國稅務學會副會長張連起表示,2025年以來,我國涌現出一批突破性、顛覆性的科技創新成果,比如deepseek、具身智能、原生鴻蒙系統等。這些都是我國高水平自立自強的先進代表,展示出科技創新對新質生產力的重要支撐。
如何讓科技成果加速從“實驗室”走向“生產線”?
政府工作報告提出,“推動科技創新和產業創新融合發展”“發揮科技領軍企業龍頭作用,加強企業主導的產學研深度融合”。
“從科技創新到產業創新,這個轉化率還有待提高。”全國政協委員、北京通用人工智能研究院院長朱松純指出,科技創新講究原創引領,產業創新則需要企業主導的產學研深度融合,由市場和產品來牽引。從資金到市場,企業作為創新主體,能夠更敏銳地把握這個動向。
張連起表示,我國有大規模市場優勢、場景優勢,同時擁有最完整的制造業門類。推動科技創新與產業創新融合發展,就是要構建以技術研發、場景應用和產業升級為核心的產業生態。
在劉忠范看來,實驗室里的創新成果,實際上只是個樣品,把這些樣品變成規模化的產品,這是一個重要的跨越。從規模化再變成市場化的商品,這是另一個跨越。要讓科技成果從實驗室里走出來,走向市場實際應用是非常重要的。在這個過程中,新型舉國體制將發揮重要作用。
如何進一步釋放科技人才的創新創造活力?
“唯帽子”論是一個“老大難”問題。
今年政府工作報告中提出,“深化人才分類評價改革和科教界‘帽子’治理,建立以創新能力、質量、實效、貢獻為導向的人才評價體系,鼓勵各類人才潛心鉆研、厚積薄發。”
“過去,我們在人才評價上的思維需要改變。”朱松純指出,用“帽子”來評定人才的評價標準,將會與產業創新脫節。要把青年人才的注意力放在實干和面向產業創新與國家戰略上,而不是放在評“帽子”上面。
“人才的創新活力和創造力,其實不是培養,而是釋放。”劉忠范表示,要釋放人才的創新欲望、創新潛力。人才不能用一把尺子去衡量、用一個模子去塑造。人才的成長需要一個自由寬松、公平競爭、公開透明的環境土壤,打破“帽子”才能讓更多青年人才冒出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