慢性腎病治療有望產出本土創新藥物;用于肝癌早期診斷與監測的肝癌“哨探”全球首創……今日,芙蓉實驗室2023年度十大科技進展發布,一批重要創新成果對外亮相。
西方黑素瘤等實體瘤診療技術在中國存在療效降低和個體差異大等問題,亟需發現國人實體瘤發病/治療抵抗新機制。劉洪研究團隊在“腫瘤免疫治療抵抗的機制研究”項目中,從代謝全新視角出發,闡明中國黑素瘤等實體瘤新特征,揭示代謝驅動的國人治療抵抗的新機制,并提出免疫治療增效新策略。
李乾斌研究團隊的“慢性腎病創新藥物XRF-1021的專利申請與后續開發”取得新進展。XRF-1021通過同時抗炎和抗纖維化作用改善慢性腎臟病病理狀態,具有藥效強、毒性低等特性,在慢性腎病藥物研發領域處于領先地位。項目具有良好的開發前景,在轉化為實際應用后,將為慢性腎病提供良好的臨床治療藥物。該成果于2023年8月實現專利成果轉化,轉化費用過億元。
在“肝癌防治新技術研發與產業化”項目中,曹德良團隊原創性發現醛酮還原酶1B10(AKR1B10)新型肝癌血清標志物,并成功研發具有完全自主知識產權的新型肝癌診斷產品“醛酮還原酶1B10測定試劑盒”,獲得國家三類體外診斷試劑注冊證。該產品對肝癌診斷與監測的靈敏度與可靠性全面優于AFP(甲胎蛋白),被譽為肝癌“哨探”,獲得多個科技榮譽與獎勵,并孵化生物醫藥高科技企業。
在“骨髓免疫調控代謝性疾病的新機制”項目中,羅湘杭研究團隊揭示了免疫細胞對代謝性疾病的關鍵調控作用,為代謝性疾病的治療提供新的治療靶點和方法;在“精神分裂癥的致病新機制與治療新策略”中,陳超團隊的研究成果為針對不同性別開展精準用藥提供了理論支撐;陶永光團隊的“p53乙酰化連接DNA復制和細胞命運”項目,有助于了解腫瘤發病機制。
此外,入選芙蓉實驗室2023年度十大科技進展的項目還有周文課題組的“從代謝失衡解析多發性骨髓瘤發病及耐藥機制”、趙鍇團隊的“炎癥反應啟動的機制研究”、艾可龍團隊的“炎癥性腸病的靶向成像診斷和精準治療”、王暉團隊的“鼻咽癌遠處轉移精準治療與分子機制的轉化研究”。
芙蓉實驗室是省“4+4科創工程”的重要組成部分,由中南大學牽頭,2022年7月掛牌啟動。實驗室集聚精準醫學領域的優勢科研力量,以院士、國醫大師和戰略科學家為核心團隊,按照“總部+基地”進行布局,總部核心區選址中南大學湘雅醫學院東校區。目前已組建7個功能研究部、10個公共創新平臺及18個重大疾病研究中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