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小代君說
談談現代醫院建筑設計的七個要點
01
醫院選址
選址要交通方便,宜面臨兩條城市道路,便于病人到達和潔污分流。環境要安靜,遠離污染源,減少醫院本身的污水排放和放射物質對周圍環境的不利影響。
建筑面積應按衛生部門頒發的不同規模醫院用地標準,在節約用地的前提下,適當留有發展用地。同時,對基地周邊的市政條件要有充分的了解,包括市政給排水、供電、蒸汽等能源外部條件;周邊應有完善的市政給排水管網,供電應滿足用電一級負荷的要求,需要市政能提供二路獨立市政電源。
?另外,醫院基地應遠離易燃、易爆物品的生產和貯存區以及高壓線路等,不應臨近少年兒童活動密集場所。

02
基地內的交通組織及流線
現代化醫院需要設置必要的地下停車場,節約用地,增加地面綠化率,地下停車場可以到達到到各個功能建筑,在車流方面形成在立體空間上的疏導,更有利于醫院交通組織,這樣也可以有效的控制院內交叉感染。

03
醫療流程設計
醫療工藝流程應分為醫院內各醫療功能單元之間的流程和各醫療功能單元內部的流程。規劃階段應重點考慮醫療功能單元之間的流線關系。在總體布局中也要兼顧醫療流程設計,總體醫療流線與各期流程要高效統一,以提高運營管理的效率。
為能體現高效有機的整體布局,規劃中應按照整體布局分期開發的理念,充分體現醫療建筑的可持續發展。為此,在一期建設前需考慮未來分期及改擴建的可能性,并將其規劃其中。根據科室的管理模式及改造難度,對不同科室進行差異規劃。
首先是對于住院部及門診單元這類功能相對標準的科室單元,建議按分期建設規模比例分期擴建。其次,急診單元具備二十四小時運營特點,建議前瞻性考慮未來急診就診量,在一期一次性建設完成。關于急診單元建設規模應根據急診量、當地醫保政策等實際情況確定。另外,為滿足全部科室能在一期投放使用,同時滿足部分科室單元分期建設的實際需求,小科室(如:血庫、病理科)可暫時安排到大科室(如:檢驗科、中心供應、手術中心等)二期規劃區域中,當大科室二期擴建時,將小科室整體遷出到其他區域,達到科室規模擴建要求。

04
總平面設計
結合基地情況綜合考慮醫療區內各單體的位置,合理選擇各期的位置:
1、要功能分區合理,潔污線路清晰,布局緊湊,并留有發展用地;
2、醫療、醫技區應安排在基地衛生條件好、環境安靜、交通便利的中心位置,其中門診部、急診部應面對主要交通干道,處在醫院主要出入口處;
3、不同部門的交通路線應避免混雜交叉,各出人口應與各部門緊密聯系。合理組織水、暖、電設備供應線路,盡量縮短長度,減少損耗;
4、后勤供應區應位于醫院基地的常年主導風向的下風向,與醫療區保持一定距離,同時對醫療區服務也很方便;
5、設有傳染病科的醫院,應將其單獨布置,與其它醫療建筑保持適當距離,宜設防護綠化帶、并應放在下風向。傳染病房不宜靠近水面,以免擴大污染源;
?6、進行醫院總平面布置時,要保證基地內有良好的環境和衛生條件。建筑應有充足的采光、日照和通風。
05
智能化設
?通過智能化設計科學的管理能源是提高能源利用效率、節約資源和降低排放的重要保證,可以最大限度利用天然冷熱量,以節省空調能耗。此外,通過智能化實現分區控制,高效運行,降低醫院運行成本,比如進行排風熱回收,克減少新風所需負荷,熱回收率大于60%。

06
單體建筑聚散有序的布置方式
近些年,各種感染性疾病的流行,而一些集中式醫院由于布置得過于集中,非常容易成為二次感染的源頭,但是集中布置的高效性,土地的集約化優點毋庸置疑。
?因此,醫院建筑設計時,應結合具體情況,滿足復雜的人流、物流的設計要求,做好清污分區,對醫院用地分為清潔區(行政樓、綜合樓、職工室外活動場地)、半污染區(門診樓、醫技樓后勤保障樓等)和污染區(住院區、太平間、突發事件預留發展區)等三大區域,根據當地主導風向夏季主導風向的特點各功能區之間依次排布,各功能之間留有相應的綠化帶,診療區的集中布置縮短工作和就醫路線,充分發揮高效集約的特點,同時減少或避免交叉污染。
07
綠色景觀的布置
良好的自然景觀對人的健康、患者的康復極為有利。植物與環境綠地的五感刺激視覺、聽覺、嗅覺、觸覺、味覺是園藝療法作用于人體的重要途徑之一。而在醫院里種植圓柏、松類、忍冬、冬青、等則能分泌殺菌素殺滅細菌、真菌等。利用自然山水景觀或者人造景觀創造亭臺樓閣、水榭假山、溪流飛瀑等人工造景與植物相互搭配,相得益彰,呈現出完美的自然生態,使在此靜養的人心理和生理上得到安撫,從而緩解疾病帶給他們的創傷。
醫院的使用功能多樣且十分復雜,沒有一種不變的醫療模式可以引導醫院建筑建立一套固有的設計模式,但醫院建筑應實現安全高效、合理舒適、生態環保。因此,醫院建筑設計中,投資商和設計者必須進行科學評估和前瞻性地技術分析,充分考慮到醫院運行模式的可變性,分析醫院切實可行的建筑形式,考慮今后醫院的發展和醫療模式的變化,以確保醫院建筑能順利運行,并實現可持續發展。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