摩爾定律瀕臨失效、編碼算法不斷逼近香農極限、馮·諾依曼架構體系限制了計算機的進一步發展,超過50年高速發展的信息產業卡在了發展瓶頸中,需要理論的突破,需要新的基礎技術發明。
4月16日,在華為2019全球分析師大會上,華為董事徐文偉宣布華為戰略研究院成立并正式以華為戰略研究院院長的身份亮相。他表示,華為正以每年超過3億美元的經費支持大學開展基礎科學、基礎技術、技術創新的研究。
這個消息的背后,是華為從“基于客戶需求的技術和工程創新的1.0時代,邁向基于愿景驅動的理論突破和基礎技術發明的創新2.0時代”的戰略轉型。
徐文偉表示,過去三十年來,華為的研發投入雖然達上千億美元,但基本是圍繞著客戶需求的工程和技術創新,核心是幫助客戶實現商業成功。未來,華為將基于對未來智能社會的假設和愿景,加大基礎技術研究和理論研究的投入,以求打破制約信息產業發展的理論和基礎技術瓶頸。
華為未回復科技日報記者針對“惠及院校”的問詢,但強調,技術無國界,研發無歧視。
據徐文偉介紹,作為技術體系的重要一環,華為新成立的戰略研究院統籌創新2.0的落地,最重要的職責是“看未來”,重點投入光計算、類腦計算、DNA存儲、光場顯示、基礎材料、超材料、原子制造等領域。
為此,華為將設立專項基金支持基礎科學研究和人才培養,以推動基礎理論的突破;針對工業界面臨的工程技術問題和香農定律極限、內存墻、摩爾定律失效等世界級難題,華為將和大學共同推動基礎技術的突破。
科技的進步難而稀缺,資本市場對“商業模式創新”的熱情遠遠高于大投資、高風險、長周期的高科技項目。
《知識分子》創辦人之一、清華大學教授魯白曾在一次演講中說:“高科技的創新從研究到開發,再到技術轉讓和產品上市,需要一段很長的時間,很多創造發明在很早期就已經‘死掉’,有一些好不容易走到產品階段,卻由于不被市場或消費者接受而‘死亡’。在高科技創新領域,‘死亡谷’是非常常見的現象,中國這個現象尤為嚴重。”
華為亦坦承,雖然基礎研究的周期長、投入大、風險高,但華為相信,把工業界的問題、學術界的思想、風險資本的理念整合創新,將有效幫助信息產業突破發展瓶頸,確保華為保持未來創新競爭力,也將幫助高校研究成果跨越“創新死亡谷”。
“大學中產生的IPR和專利只有通過企業界、工業界將其產品化,才能產生價值,否則只是一張紙。”徐文偉認為,今天產業遇到瓶頸的根源不僅在于理論創新的滯后,也與曾經的“板凳要坐十年冷”的科學研究精神正在丟失有關。
華為希望幫助更多的科學家加強基礎理論的探索和研究,而不僅僅將短期在雜志上發表論文視為“科研成就”。
事實上,在基礎研究上,華為是個有心魔的公司,尤其崇尚數學。
1997年,任正非說:“去找100個數學博士來。”
現在,華為培養的大批科學家中,至少有700多位數學家、800多位物理學家、120多位化學家,他們雖然看起來和華為的業務沒什么關系,但如徐文偉所說:“若沒有他們帶動的基礎技術研究的創新突破,就沒有今天的華為。
徐文偉說:“消費者看見的是產品,看不見的是數學等基礎研究能力的支撐。歷經三年研發攻關,幾十次迭代的華為折疊手機MateX看起來很炫酷,但僅幾乎決定折疊手機成敗的轉軸設計一項,就集合了數學、物理學、材料學、工業設計等多門學科的創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