國家實驗室是科技創新中心的科學高地和創新成果的策源地
2015年10月,黨中央在十八屆五中全會上提出“在重大創新領域組建一批國家實驗室”的重要戰略決策。之后,習近平總書記在多個場合、多次強調要布局國家實驗室,并提出明確要求。國家實驗室是國家創新體系的核心和關鍵,是體現國家意志、實現國家使命、代表國家參與世界科技創新競爭的基礎平臺,是建設世界科技強國的重要支撐。
近年來,上海以科創中心建設為契機,大科學設施群為基石,聚焦生命科學和信息技術領域,與中科院共建“張江實驗室”;安徽、北京、上海基于我國在量子領域的國際領先優勢,擬組建網絡化布局的“量子信息科學國家實驗室”;還有廣東、浙江也在抓緊布局。
“時不待人,建議國家盡快在有基礎、有條件、有優勢的地區啟動國家實驗室部署和建設。”王建宇說,目前,北京、上海、安徽等地正在加快科技創新中心或綜合性國家科學中心建設,國家實驗室應該是其中的核心部分和科學高峰,沒有科學的高峰,具有國際影響力的科創中心也就失去了最重要的內涵。國家實驗室就是要解決國家的科技核心競爭力問題。目前,國際上科技前沿和高地的競爭十分激勵,稍不留意,就會失去最佳發展時期,失去領先的地位。例如,西方發達國家對中國量子技術的領先就耿耿于懷。所以一定抓住一切機會,降低時間和機會成本,確保競爭的優勢。

“我建議,在建設國家實驗室的過程中,應該以實驗室需要承擔的國家目標和戰略需求為核心導向來設定學科的領域和方向,而不是簡單的爭論專業性和綜合性的問題。”王建宇代表認為,從當前世界科技發展趨勢來看,重大科學發現與成果越來越依賴于大協作、綜合性、高強度的科研活動。國際許多國家實驗室正加速從單一學科、專業領域向跨學科、綜合性研究轉變。“所以,我們既要圍繞必爭的單一的科技領域建設專業性國家實驗室,也應該根據戰略目標的需求,建設多學科交叉的綜合性國家實驗室,二者之間互為補充,良性發展。”
以探索國家實驗室的建設與運行機制為契機,深化國家科技創新機制的改革
“建議探索國家為主、多方投入,科學高效的國家實驗室管理體制。”王建宇說,當前,中國科技創新已從跟蹤為主轉向跟蹤和并跑、領跑并存的新階段。為了實現社會主義現代化科技強國的目標,急需以國家目標和戰略需求為導向,盡快啟動在學科上有原創性和顛覆性,并且目前處于國際領先地位的專業性的國家實驗室(如量子信息技術國家實驗室),同時也盡快啟動國家目標和戰略需求明確,能夠解決國家核心競爭力并已具備良好基礎的國家實驗室(如上海張江實驗室),盡快形成以國家實驗室為核心的科研協同創新體制的新格局。
王建宇認為,應該賦予國家實驗室在科技發展方向、科技資源使用和用人機制方面的更多的自主權。充分發揮國家實驗室的科技發展決策和資源配置中的話語權;進一步擴大國家實驗室的用人自主權,打破地方及原單位人事圍墻,鼓勵科研院所及高校的優秀人才在原單位和國家實驗室自由雙向流動和必要的雙聘機制;國家實驗室應與大學、其他科研機構以及企業進行緊密結合,形成功能上的補充機制、成果上的共享機制以及人才上的流動機制,形成多方合作共贏的協同創新模式,提升科研體系的整體效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