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校實驗室部分安全事故
北京大學
2012年6月3日上午7點半左右,北京大學一實驗樓突然起火,消防員及時趕到將火撲滅。所幸樓內沒有人員,初步懷疑火災是電線老化引燃木條所致。(下圖左)
2012年3月6日下午6點左右,位于北四環學院橋東南方向的北京大學醫學部中心實驗樓發生火災,所幸無人員傷亡,但煙霧彌漫整個大樓,多名被困樓內的人員從三層窗口二層平臺疏散到樓外。(下圖右)

清華大學
2004年2月28日逸夫技術科學樓水熱反應釜爆炸事故。事故原因為違規使用高溫加熱爐加熱;反應釜反應釜制作簡陋,安全性差。

2001年5月26日,某研究生將置于手套箱中很久的金屬鋰(約5克) 放在水池中沖洗,造成燃燒、引起爆炸,水池子炸成碎片,家具 損壞,門窗玻璃震碎。
南京大學
2012年2月15日下午兩點左右,南京大學鼓樓校區化學樓6樓發生甲醛泄漏,約200名師生疏散。三輛警車和四輛消防車緊急趕往現場。事故中不少學生喉嚨痛、流眼淚,感覺不適。
蘭州大學
2009年4月7日19時34分,位于蘭州大學化學實驗室515發生氨氣泄露。

南開大學
2011年12月7日上午11點左右,南開大學一名女生在做化學實驗時發生了意外,手部嚴重受傷。

中南大學
2011年10月10日中午12時59分,中南大學化工學院實驗樓四樓發生火災。

濟南大學
2011年6月21日下午,在濟南大學一實驗教學樓內發生玻璃儀器爆炸事故,實驗室內一名女生面部被炸傷。所幸女生被及時送往醫院,眼睛內的碎玻璃也被及時取出。
四川大學
2011年4月14日下午15:45左右,四川大學江安校區第一實驗樓B座103化工學院一實驗室三名學生在做常壓流化床包衣實驗過程中,實驗物料意外發生爆炸,3名學生受傷。
浙江工業大學
2010年5月25日晚上9點31分,潮王路浙江工業大學,一名學生在教室做化學實驗時,不知何故引發火災,火勢較大,有學生被困。離學校還有100多米時,就聞到一股刺鼻的焦味,但未見明火。著火的是校園內西側的化工樓,大量濃煙從樓里冒出來。
首都師范大學
2005年8月8號,首都師范大學化學系在實驗樓二層的一個實驗室失火,沒有人員傷亡。

典型案例分析
案例一
2010年6月上旬,某實驗室發生一起設備爆炸事故。
(1)事故基本情況
某研究生給某分析儀充入氮氣,充氣若干時間后,該學生離開實驗室去二樓,當其返回該儀器旁時,觀察窗口(直徑約15 cm)的玻璃爆裂,碎裂的玻璃片將該學生右手靜脈割破,腹部割傷,致大量出血,其他實驗室的同學發現后,立即報“120”送醫院搶救。
爆裂的玻璃片飛散至室內各處,其中一小塊玻璃片高速撞擊實驗室門上的玻璃,并將該門上的玻璃擊穿,可見爆炸的威力巨大。
(2)事故原因分析
該學生操作違規。該學生充氣后,未將氮氣鋼瓶的總閥和減壓閥關閉,就離開實驗室去二樓辦其他事(約4-6 min),當他返回實驗室關閉總閥和減壓閥后回到該儀器旁時,立即發生了爆炸。長時間沖氣,致使該儀器內的壓力高于其最高許可工作壓力,觀察窗口的玻璃因無法承受此高壓而爆裂。這是發生該次事故的主要原因。
儀器缺少安全防護裝置。該儀器的觀察窗口較大,直徑約為15 cm,雖然該儀器主要在高真空下工作,若能為其設置安全防護罩(如設置一個有機玻璃箱,以罩住觀察窗口),則可存一定程度上避免因人為誤操作致過度沖氣時而發生窗口爆裂的傷人事故。然而,該儀器的玻璃觀察窗口直接面對操作人員,缺少安全防護裝置,增加了發生傷人事故的可能性。
缺少規范的儀器操作規程。實驗室管理存在缺陷,實驗室未能給該儀器提供具體、準確的操作指南,如操作順序、差錯警示、充氣時間、充氣壓力等。實驗室儀器管理中缺少這種科學的操作指南,會給工作人員違規使用儀器、遺忘操作流程等留下機會。
案例二
2009年12月中旬,中國某大學某院士的化學實驗室發生冰箱爆炸且引起著火,幸好撲救及時,未造成大的損失。
事故原因分析
冰箱使用年代較久(2004年6月),電路出現故障,已開封使用存放在冰箱內的乙醚和丙酮從瓶中泄漏,導致冰箱內空氣中含有較高濃度的乙醚和丙酮氣體并達到爆炸極限,冰箱的電路故障引起冰箱內的易燃溶劑產生爆炸。
案例三
2008年12月底,中國某大學一化學實驗室發生爆炸事故。
(1)事故基本情況
學生準備好了原材料,計劃進行聚乙二醇雙氨基的修飾,將18g左右的端基對甲苯磺酰氯修飾的聚乙二醇和250mL氨水混合,溶解,然后轉移到防爆瓶中,將尼龍蓋旋緊后,將其放在鄭州長城磁力攪拌器中油浴加熱(60℃),準備反應48小時。待溫度平穩后,學生將通風櫥玻璃拉下,然后離開實驗室。直至23日早上接到電話,學生才知實驗出了事故。
(2)事故原因分析
① 夜里加熱裝置突然失控,導致硅油被不斷加熱冒出大量煙霧,高溫導致防爆瓶承受太大壓力而爆裂;
② 防爆瓶經過多次使用,承受壓力能力降低,導致反應過程中突然爆裂而將傳熱介質硅油濺出,導致加熱器的加熱圈裸露在空氣中,熱電偶測不到目標溫度而導致加熱圈不斷將硅油和周圍空氣加熱,導致產生大量煙霧。
案例四
2010年9月初,有機化學研究所一實驗室發生傷人事故。
(1)事故基本情況
正丁胺液體噴出,傷研究生的臉部、手,嚴重傷害。及時送廣州市紅色字會醫院燙傷科治療,花費1萬多元。
(2)事故原因分析
油浴加熱的控溫系統不靈敏,溫度上沖,針頭被堵塞,系統內壓力越來越大,以致蒸餾的熱溶液噴出,傷害了實驗者。
案例五
2006年3月,某大學化學西樓一實驗室內突發爆炸。
(1)事故基本情況
室內的試管、容器等相繼發生連鎖爆炸,所幸校方及消防部門撲救及時,沒有釀成人員傷亡。
據了解,事發時,該樓602實驗室內正有人在進行實驗操作,其間彌散在空氣中的混合氣體可能和實驗室內的冰箱制冷設施發生反應,引起冰箱發生爆炸。存放在實驗室內的眾多試管、化學品容器等受到波及,相繼發生爆炸,并引起燃燒。
(2)事故原因分析
操作、藥品存放、實驗室通風、實驗室管理等問題。
案例六
2011年1月,某實驗室發生化學爆炸,一位博士生的左眼被嚴重炸傷。
事故原因分析
該博士為近視眼,在實驗過程中沒有佩戴防護眼鏡。
案例七
據哥倫比亞《時代報》今天報道,阿根廷中部科爾多瓦省一所大學的實驗室日前發生爆炸,造成20人受傷,其中4人重傷。
消防隊的費拉里奧說,燃料著火后實驗室外的滾桶發生爆炸。一位目擊者說,從20天前,那里放著12-15個滾桶,每個容量200升。一只桶從升降機上掉下來裂開,揮發性很強和可燃的液體流出,發生了連環爆炸。大學當局說,該實驗室沒有準許保存乙烷。實驗室旁邊有一個職工孩子的幼兒園,被立即疏散,沒有孩子受傷。
事故原因分析
該實驗室沒有準許保存乙烷,屬于嚴重違規違法。
案例八
2004年6月,某研究所發生光氣泄漏事故。
事故原因分析
儲存光氣的容器泄漏, 該容器置于人群密集地區, 屬于嚴重違規行為;光氣屬于危險化學品。

實驗室危害認知
(一)實驗場所的潛在危害因子
物理性危害因子,化學性危害因子,生物性危害因子,輻射、放射性危害因子,人因工程危害因子,其他。
(二)化學性危害——實驗場所的主要危害
其用量少、種類多,人員更替頻繁,新進人員為數眾多,新研發,未知風險很高 。
1 危害類型
? 化學品毒性危害
? 火災爆炸危害
? 粉塵危害
2 化學實驗室缺失
? 化學物質未明確分類、標示及存放
? 未提供物質安全資料表(MSDS)
? 化學物質存放場所未符合安全規定
? 化學物質未在適當地點操作
? 化學廢液之分類、標示、存放地點不適當
? 局部排氣系統欠佳,使用維護不當
3 化學品危害暴露途徑
(1)食入
若經由口腔食入,則會使口腔、鼻、喉嚨、肺部、和消化道黏膜所吸收,而可能造成這些組織受到傷害,和產生系統中毒。
1997 年12 月,臺灣某私立大學化工研究所,學生因在實驗室中誤食溴化丙烷而導致死亡之意外事故。
(2)皮膚接觸
? 皮膚的局部刺激
? 化學品進入皮膚:毛囊、皮脂腺、汗腺、和皮膚外表皮的吸收;割傷;擦傷
(3)呼吸道吸入
? 化學品以氣狀污染物( 氣體、蒸氣) 、粒狀污染物 ( 粉塵、霧滴、燻煙、氣膠) 存在。
? 經由口部黏膜、喉嚨、和肺部等吸收途經進入人體。
? 造成研究人員的中毒潛在危害,或人體內某些正常的細胞組織受到嚴重損傷。
(4)眼鏡接觸
? 眼睛非常敏感和易受刺激。
? 化學品若接觸到眼睛,常會造成眼睛灼傷等傷害,若嚴重時甚至會喪失視力。
? 接觸時應立即用大量清水沖洗。

認識人與實驗室安全
在對事故原因的分析中發現,高達98%的原因都是由人引起,具體包括不安全行為(凡不知、不顧、不理、不能、粗心、遲鈍、疲勞、失檢、情緒,各種內在外在的行為)和不安全環境(工作場所中,工作環境、設備設施對人所產生之危險因素)。
不安全行為
a. 知識的不足。(不了解)
b. 經驗不足。(不熟練)
c. 意愿缺乏。(不遵守規章)
d. 過度疲勞。(倦怠感)
e. 對工作不適應。
f. 煩惱。
主要起因
a. 不正確的安全觀念及態度。
b. 缺乏知識及技術。
c. 生理的不適當。
d. 不適當環境或設備引起的行為。
portant;">如上就是本篇推送。說到化學實驗室安全,再怎么強調都不為過,因為和生命相比,還有什么更為重要的事呢?從思想上到行動上,我們都要踐行實驗室操作規范。愿安全,伴隨每一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