為及時發現、總結、推廣好的經驗和做法,近日,質檢總局整合工作調研組深入湖北省進行了整合工作專題調研。湖北省積極貫徹《中共中央關于全面深化改革若干重大問題的決定》、《國務院機構改革和職能轉變方案》和《國務院辦公廳轉發中央編辦質檢總局關于整合檢驗檢測認證機構實施意見的通知》,認真研究改革形勢,落實改革精神,探索改革路徑,全面推進檢驗檢測認證機構整合,取得了積極進展。
一、湖北省整合工作主要做法
(一)質監部門專業檢驗檢測機構縱向整合率先破題。
根據國務院關于“整合一批業務相同或相近的檢驗檢測認證機構”的工作部署,湖北省質量技術監督局(以下簡稱湖北省質監局)于2013年初確定了“湖北質監事業改革發展理論與實踐十大課題”,明確提出了特種設備檢驗檢測機構、纖維檢驗、計量技術機構整合和集約化發展的研究任務。經深入研究和廣泛調研,決定從機構較少、專業性較強、改革條件比較成熟的特種設備檢驗檢測機構著手,率先推進整合,形成具有示范意義的經驗模式后,進而推進其它專業檢驗檢測機構整合。2013年底,在湖北省政府的領導下,湖北省質監局完成了特種設備檢驗檢測機構整合方案的頂層設計。2014年1月15日,湖北省編辦正式批復湖北省質監局特種設備檢驗檢測機構整合方案。整合原湖北省特種設備檢測研究院和15家地市特種設備檢驗檢測機構(武漢市除外),新組建湖北特種設備檢驗檢測研究院,下轄黃石等15個分院。整合按照三步走的目標推進。第一步是完成全省質監系統特種設備檢驗檢測機構整合,實現人、財、物和業務的統一管理;第二步是提升湖北特種設備檢驗檢測研究院核心競爭力,實現規模化、專業化、社會化發展;第三步是推進湖北特種設備檢驗檢測研究院“轉企改制”。
(二)市縣檢驗檢測機構跨部門整合拉開帷幕。
2013年8月,《湖北省人民政府關于改革完善食品藥品監督管理體制的指導意見》明確:“有條件的市(州)整合資源建立綜合性的公共檢驗檢測中心,全面整合縣(市、區)有關部門檢驗檢測資源,建立綜合性的公共檢驗檢測中心,作為同級政府的直屬事業單位。”按照這一要求,湖北省宜昌、鄂州、襄陽、荊門、恩施等市州和京山、大冶、陽新、鐘祥、公安等縣政府著手組建綜合性檢驗檢測中心。其中,宜昌市、京山縣組建的綜合檢驗檢測中心已分別掛牌運行,鄂州市編辦已經印發綜合檢驗檢測中心整合方案。宜昌市政府整合市質監、食藥、糧食部門3家技術機構,組建了“三峽產品(食品藥品)質量檢驗檢測中心”。京山縣政府整合縣質檢所、縣疾病預防控制中心、縣動物衛生監督所、縣糧食質量監督檢驗站、縣農產品質量安全檢測中心、縣食品藥品監督檢驗所、縣水質檢測中心等7個檢驗檢測機構,組建了“京山縣公共檢驗檢測中心”。鄂州市整合市食品藥品監督管理局下設的食品藥品檢驗檢測職責、市質監局下設的產品質量檢驗檢測職責、市農委和市水產局下設的農產品質量檢驗檢測職責,以及市糧食局下設的糧油質量檢驗檢測職責,組建鄂州市檢驗檢測中心。
二、湖北省整合工作特點
湖北省堅持徹底整合,實現統一管理;堅持整合共贏,兼顧各方利益,檢驗檢測認證機構整合取得了良好的開局。研究分析湖北省的檢驗檢測認證機構整合工作,發現主要有如下特點:
(一)解決問題是機構整合的目的。
當前我國檢驗檢測機構存在機構數量多、規模小,重復建設、布局分散,體制機制不適應形勢發展要求等問題。尤其是市縣等基層政府所屬檢驗檢測機構,存在著“五多五少”的問題,即檢驗檢測機構多,檢驗檢測活動少;政府投入多,企業和老百姓受惠少;政府管的多,市場運作少;檢驗檢測機構在編人員多,專業技術人員少;檢驗檢測報告多,權威性報告少。隨著我國社會主義市場經濟深入發展,這種局面日益難以滿足我國經濟社會發展要求。開展檢驗檢測認證機構整合就是要堅持問題導向,整合的目的就是要切實解決問題,整合改革勢在必行。湖北省政府積極開展檢驗檢測機構整合,也是要解決政府重復投入、檢驗資源配置不合理等問題,具有很強的針對性。
(二)政府牽頭是機構整合的關鍵。
市場經濟框架下,檢驗檢測認證機構整合應該在市場驅動下、以產權為紐帶進行整合。但在現階段,我國國有檢驗檢測認證機構80%是事業單位,政府牽頭抓總是推進檢驗檢測認證機構整合,尤其是跨部門、跨層級整合的關鍵。湖北省市縣兩級檢驗檢測機構跨部門整合工作是在地方政府牽頭和主導下進行的。從省政府到已經動議整合的市縣政府,都有明確的整合意見和要求,編辦、人事、財政等部門積極參與整合,質監部門主要發揮謀劃協調作用。同時,整合后的綜合檢驗檢測中心,是作為同級政府的直屬事業單位,與原主管部門分離,探索推進管辦分開。比如,宜昌市政府整合組建的“三峽產品(食品藥品)質量檢驗檢測中心”是政府直屬的正處級事業單位,京山縣政府整合組建的“京山縣公共檢驗檢測中心”是縣政府直屬的正科級事業單位。
(三)配套政策是機構整合的保障。
湖北省注重在機構整合過程中落實有關配套政策,有力地推動了檢驗檢測認證機構整合工作。湖北省質監局在特種設備檢驗檢測機構整合工作中,堅持全員劃轉,將聘用和退休人員同樣納入整合范圍;籌措資金,全員辦理社會保險,徹底解決了干部職工的后顧之憂。宜昌市政府正在為“三峽產品(食品藥品)質量檢驗檢測中心”投資興建新的綜合性檢驗檢測平臺。“京山縣公共檢驗檢測中心”實行全額預算管理,檢驗檢測工作經費以“政府購買公共服務”方式納入年度財政預算,2014年已安排預算1000萬元。
三、整合工作建議
湖北省檢驗檢測機構整合工作,既有省政府的頂層設計、地方政府的具體方案,也有機構整合的實踐范例,對于全國檢驗檢測認證機構整合具有很強的借鑒意義。同時,我們通過調研也發現,目前還存在諸多影響整合順利推進的問題:現行政策法規障礙很多,部門和行業壟斷,掣肘整合改革;相關整合配套政策嚴重滯后,難以整體推進整合;有的單位擔心整合后離開原行政管理部門,經費支持渠道發生變化,支持不足;檢驗檢測政府統一監管機制尚未建立,監管職能不明確,統一監管缺失;有的單位擔心參與整合與不參與整合在政策待遇等方面沒有區別,促進整合的倒逼機制尚未建立。為順利有效推進全國檢驗檢測認證機構整合工作,現提出如下建議。
(一)研究創新體制機制。
檢驗檢測機構整合只是改革的第一步。跨部門整合后的綜合性檢驗檢測機構作為當地政府直屬事業單位,與原行政主管部門分離,從隸屬關系轉變為協作關系,實現了管辦分離;與企業的關系,從行政權力影響下的監督關系轉變為相對平等的服務關系,檢驗檢測機構只有以高質量的檢驗檢測服務,才能爭取到部門和企業檢驗檢測“訂單”,服務意識、市場意識有效增強。下一步,有必要加強檢驗檢測認證機構發展方向的研究和探索,以改革創新的精神搞好頂層設計,研究創新檢驗檢測認證機構運行的體制機制,統籌推動檢驗檢測認證機構良性發展。按照政府公益性和社會經營性兩類機構的方向,除了要在界定功能的基礎上根據需要保留部分政府實驗室性質的檢驗檢測機構以外,絕大部分檢驗檢測認證機構要在整合的基礎上逐漸與隸屬的行政部門脫鉤,發展為第三方檢驗檢測認證機構。對面向市場發展的檢驗檢測認證機構,促進其按照“專業化、規模化、市場化、國際化”方向發展壯大;對公益性檢驗檢測認證機構,促進其回歸公益職能。
(二)出臺整合配套政策。
檢驗檢測認證機構整合改革將涉及大量機構調整、人員變動,甚至機構轉企改制,配套政策是順利推進整合改革工作的重要保障,也是基層同志一直呼吁、最為關心的跟進措施。如資產管理、資本投資、整合后的人員工資、社會保障等,有必要出臺一攬子的配套政策,打通整合改革的政策通道,形成強有力地政策支持,尤其是加強對先期改革試點單位的政策扶持,鼓勵大家看準方向,抓緊推動整合,在檢驗檢測市場競爭中搶占先機。另外,調研中發現,為爭取和承接原先各對口部門下撥的檢驗檢測機構建設資金投入,地方政府在組建鄂州市檢驗檢測中心時,繼續保留了原檢驗檢測機構的5塊牌子,機構整合工作并未完全徹底。建議通過政策調整,建立統一的資金投入渠道,統一歸口管理政府檢驗檢測認證相關經費。下一步,建議請發展改革委、財政部、人力資源和社會保障部等有關部門,借鑒文化體制改革有關做法,研究完善相關配套政策方案。我們將進一步加強調研,配合做好相關工作。
(三)統一政府監管職能。
整合工作的目標是做強做大檢驗檢測認證機構,促進檢驗檢測認證高技術服務業加快發展。做好檢驗檢測認證機構發展頂層設計,加強檢驗檢測認證機構事中、事后監管,構建公平有序的檢驗檢測認證服務業市場,都有必要統一政府監管職能。這就需要解決法律法規的障礙,推進相關法律法規的立改廢。目前,質檢總局已經提出工作方案,將會同法制辦和中央編辦成立檢驗檢測認證機構政策法規清理專項工作組,加強工作協調和推動。已正式印發《質檢總局法制辦 中央編辦關于開展檢驗檢測認證機構有關政策法規清理工作的通知》,摸清底數和基本情況,查找與檢驗檢測認證市場健康發展明顯不適應、不一致、不協調的法律法規,同步推進相關法律法規和政策文件的立改廢工作。
(四)建立實施倒逼機制。
抓檢驗檢測認證機構整合工作,要注重抓好兩頭工作,解決整合動力不足的問題。一頭是積極整合的機構,要給予政策支持。對積極主動開展整合改革的機構,要在資金、項目、資質、配套政策等方面予以大力支持,讓率先開展整合改革的檢驗檢測認證機構優先分享整合改革的紅利,讓參與整合改革的職工獲得實實在在的好處。另一頭是消極整合的機構,要采取倒逼機制。對于不主動整合、推諉改革的機構,要在財稅、工商、社保、資質核準和授權、市場準入等配套政策方面出臺一系列倒逼措施,斷掉不愿整合、觀望整合、消極整合機構的后路,促其及早謀劃整合、主動整合、適應整合,從而有力、有效、全面地推進整合工作。
為推動下一步整合工作,質檢總局將會同中央編辦開展中央部門和地方檢驗檢測認證機構整合工作專題調研,組織召開有關省市檢驗檢測認證機構整合工作座談會,進一步了解工作進展,加強調研督導,推動工作落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