來自中國科學院長春應用化學研究所的官網消息,近日,該院完成的中科院科研裝備研制項目“新型微區時空分辨掃描電化學探針顯微鏡系統”和“便攜式智能有害金屬電化學分析儀”均順利通過專家驗收。
新型微區時空分辨掃描電化學探針顯微鏡系統
掃描電化學顯微鏡(SECM)基于電化學原理工作可用于各種材料界面微尺度的化學活性控制、測量和成像分析等。但目前國內還沒有系統的SECM儀器研制和產品,而國際SECM儀器產品價格昂貴,限制了國內高水平科研的應用。
長春應化所現代分析技術工程實驗室圍繞這一國際前沿領域,憑借多年的科學研究及儀器產品研發工作的積累,在中科院科研裝備研制專項的支持下,研制開發出具有自主知識產權的新型微區時空分辨掃描電化學探針顯微鏡系統,該系統達到了項目規定的各項技術指標,可應用于液液界面電荷傳輸機理的研究、液固界面化學修飾過程及電化學催化機理的研究、納米結構復合材料的修飾及應用表征等領域中,并可實現與紫外可見光譜方法的聯用。
據介紹,該系統結合微尺度三維空間位置運動控制技術、電化學控測技術和光學光譜測量技術,采用了宏微尺度兩級可自動切換的步進電機與壓電晶體互換模式,實現了三維大空間范圍、高空間精度的運動和定位控制;設計了多通道獨立的精密恒電位系統,實現了微電極和微信號的控制和檢測,從而可快速獲取電化學信息。
而二者結合,優化微尺度運動控制和電化學控測的協同,通過緩沖減震、壓電反饋、運動控制優化提高位置控制的精度和運動的平穩度,通過優化硬件電路電磁性能、電磁屏蔽設計,實現微電流高精度測量,結合光學監測和光譜聯用技術擴展了儀器的應用范圍。
專家認為,該儀器有望成為目前微尺度界面電化學研究領域我國唯一有競爭力的綜合型先進科研設備。目前研制工程樣機2臺,已經在東南大學、西北師范大學試用,效果良好。
便攜式智能有害金屬電化學分析儀
水中的重金屬離子污染對環境影響重大,對人類健康產生不可逆轉的危害。鑒于重金屬離子檢測分析的重要性和緊迫性,發展便攜、智能、便于檢測的儀器是分析領域發展的主要方向之一。
中科院長春應化所汪爾康院士團隊聚焦這一重要前沿方向,在中科院科研裝備研制專項支持下,2010年7月開始研發,建立了一系列金屬離子檢測分析的電化學傳感方法,研制開發出具有自主知識產權的多功能便攜式智能有害金屬電化學分析儀。
該儀器設計上采用嵌入攪拌和彈簧點觸模式,縮小了儀器體積,實現了儀器的便攜式和集成化。儀器既有多功能電化學分析系統,可用于原理和方法的研究,適合于專業人員在實驗室探索新的有害金屬測試方法;也有固定式的一鍵測量程序,操作簡單,無需專業培訓,實現了智能化測試。
此外,其還豐富了基礎科學的研究手段,可廣泛應用于環境檢測、社會安全和科學研究等領域,能達到工業設計批量生產,實現商品化投向市場的要求,具有廣泛的應用價值和廣闊的市場前景。
專家組認為,該儀器具有自主知識產權,設計新穎,實現了便攜式、集成化和智能化,可應用于鉛、鎘、汞、鉻、砷5種金屬離子的檢測,也可單獨作為電化學工作站進行科學研究。目前成功研制工程樣機兩臺,已應用于長春工程學院和山東省科學院海洋儀器儀表研究所等單位的科研與教學工作。
中國科學院長春應用化學研究所
中國科學院長春應用化學研究所始建于1948年12月,經過幾代應化人的不懈努力,現已發展成為集基礎研究、應用研究和高技術創新研究及產業化于一體,在國內外享有崇高聲譽和影響的綜合性化學研究所,成為我國化學界的重要力量和創新基地。
學科方向:高分子化學與物理、無機化學、分析化學、有機化學和物理化學。
主要研究領域:聚焦資源與環境、先進材料和新能源三大領域;開發稀土、二氧化碳、植物、水四類資源;發展先進結構、先進復合、先進功能三類材料;開拓清潔能源、儲能、節能三類技術,簡稱“310”工程。
長春應化所建有:高分子物理與化學國家重點實驗室、電分析化學國家重點實驗室、稀土資源利用國家重點實驗室、中國科學院生態環境高分子材料重點實驗室、高分子復合材料工程實驗室(中國科學院高分子復合材料工程化研發平臺)、國家電化學和光譜研究分析中心和化學生物學、綠色化學與過程、先進化學電源、現代分析技術工程實驗室、高性能合成橡膠工程技術中心、稀土與釷清潔分離工程技術中心等創新基地和科技平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