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是食品生產和消費大國,13多億人每天吃掉200萬噸食物。食品安全是最基本的民生問題,百姓關注,高層重視。今年以來,面對此起彼伏的食品安全事件,中國政府展開有史以來最為強大的攻勢,整肅食品安全。

資料圖:2011年5月10日,記者在重慶市公安局獲悉,當地警方嚴查食品安全犯罪,連續端掉6個潲水油制售窩點。圖為檢測人員對警方查獲的制售潲水油窩點內的半成品油進行檢測。
高層頻頻表態疾言與道歉共呈
食品安全,關系到人民群眾的切身利益,全社會高度關注。中共中央總書記、國家主席胡錦濤4月底在天津考察時強調:“食品安全是關系人民群眾身體健康和生命安全的一件大事” 。他指出,一定要堅決執行食品安全法,以對人民群眾高度負責的精神,加大監管力度,嚴把食品安全關,確保廣大群眾都能吃上放心的食品。
中國領導人對于食品安全的高度關注,引起輿論熱議。而此前,國務院總理溫家寶怒斥瘦肉精、染色饅頭等事件,稱惡性食品安全事件足以表明道德滑坡、誠信缺失嚴重,也被認為是高層有關食品安全點名最具體、指向最集中、措詞最嚴厲的表態。
“要加大食品安全重點整治力度,重典治亂必須重拳出擊”,國務院副總理、國務院食品安全委員會主任李克強在出席全國食品安全工作專題會議時這樣強調。他指出,要嚴肅依法進行整治,強化企業責任,落實政府監管職責。對瀆職失職行為要嚴肅責任追究,絕不允許在工作中推諉扯皮。
這是這位主管食品安全的副總理在一個月內第二次使用“重典治亂”這個詞。“重典治亂”的一再宣示,釋放出了大力治理食品安全問題的明確信號,也被業內人士評價為“史上最嚴厲”。
談及食品安全問題,國務院副總理王岐山在今年的全國兩會上誠摯道歉。“很慚愧啊,剛吃飽,就出現了食品安全的問題。很不好意思,這件事情我們很不好意思。”他表示,食品安全問題的解決將是長期的,日常生活食品的保障能否做到像奧運會、世博會、亞運會一樣,這個問題值得研究。
民以食為天,食以安為先,食品安全事關國計民生。高層頻頻表態,彰顯官方整治食品安全問題的決心。
重典治亂祭出重拳部委聯手出招
據統計,中國針對食品安全有20多部法律、近40部行政法規、150多部部門規章。今年以來,面對頻頻曝光的食品安全事件,國務院食安委統一協調部署,食品安全監管部門在各自管轄領域內連續出招重典治亂,力圖形成強大合力確保食品安全。
3月,全國人大常委會啟動了食品安全法執法檢查。這是2009年6月1日食品安全法實施以來,全國人大常委會第二次組織開展對該法的執法檢查。
針對河南“瘦肉精”案件暴露出的問題,農業部會同國務院食品安全辦、工信部、公安部、商務部、衛生部、工商總局、質檢總局、國家食藥局等部門啟動為期一年的“瘦肉精”專項整治行動。
4月,國務院辦公廳發布關于嚴厲打擊食品非法添加行為切實加強食品添加劑監管的通知。要求嚴厲打擊食品非法添加行為,嚴格規范食品添加劑生產經營使用。
5月,農業部啟動針對蔬菜農殘超標、“瘦肉精”、生鮮乳違禁物質、獸藥、水產品禁用藥物、假劣農資等6項專項整治行動,從源頭集中治理,確保農產品消費安全。
公安部下發通知,特別強調各地公安機關要組織開展針對性強的打擊行動,將查清“瘦肉精”生產源頭、查清銷售網絡、將犯罪分子全部緝拿歸案作為偵辦“瘦肉精”案件的硬性標準。
國務院食品辦印發《食品安全宣傳教育工作綱要 (2011-2015年)》,要求食品業者每人每年接受食品安全法律法規、科學知識和行業道德倫理等方面的集中培訓不得少于40小時,每名食品安全監管人員每年也要接受不少于40小時的集中專業培訓;建立起食品安全宣傳教育工作的長效機制。
衛生部發布《食品添加劑使用標準》、《食品中真菌毒素限量》、《預包裝食品標簽通則》、《蜂蜜》等4項新的食品安全國家標準,明確添加劑不得掩蓋食品腐敗變質、食品本身或者加工過程中的質量缺陷;不得以摻雜、摻假、偽造為目的而使用等。并指出,中國食品安全標準不存在內外有別,甚至比國外標準松的問題。
5月23日,最高檢察院通報了打擊危害食品安全的犯罪情況。截至目前,今年全國共立案偵查涉及食品安全的國家工作人員職務犯罪37件、57人。國家質檢總局發布修訂后的《食品召回管理規定》征求意見稿提出,食品生產企業要保存消費者投訴、食品污染事故記錄檔案,并記入“經營者信用檔案”。
6月13日,2011年全國食品安全宣傳周在京啟動。
……
半年來一系列的整治“動作”,展開了針對食品安全問題最為強大的攻勢。
中國公安部副部長黃明指出,今年以來已立案偵辦各類食品案件1100余起,抓獲犯罪嫌疑人2000余人。今后,中國警方將強化打擊措施,讓違法者付出高昂代價。
國家行政學院政治學教授許耀桐表示,可以預料,今后根據食品安全形勢的需要,還將增加新的整治措施。
地方大員聚首研討各地加強監管
5月5日至13日,省部級領導干部加強食品安全監管專題研討班舉行,來自31個省、自治區、直轄市、副省級城市的分管食品安全工作的副省長、副主席、副市長,新疆生產建設兵團負責人以及部分中央國家機關分管負責人,省區市負責食品安全工作的部門官員等共92人。
針對食品安全如此高規格的研討班,在中國是首次。旨在深入分析研究當前食品安全的現實問題,有針對性地尋找解決癥結的辦法,引導相關負責官員認識市場治理、社會治理與政府規制在食品安全領域的作用,探討更好地整合食品安全監管資源、有效構建食品安全長效監管機制等。
“從4月下旬到現在,黨中央、國務院連續召開會議、舉辦研討班,顯示出對食品安全的高度重視和堅定決心。”研討班學員、廣東省副省長雷于藍說。
在新近公布的《關于2011年深化經濟體制改革重點工作的意見》中,官方提出,要完善食品安全監管體制,建立健全地方政府食品安全綜合協調機制,加強監管基礎能力建設和基層執法隊伍建設,加大行政執法和責任追究力度,完善應對食品安全事故的快速反應機制和程序。
“完善食品安全監管體制被列為今年重點改革任務。”國家發改委有關負責人如是表示。
針對目前的食品安全形勢,全國各地接連展開力度大、密度高的專項整治行動,力求對不法行為起到震懾作用。京滬等地逐步推行將食品安全納入領導干部政績考核范圍,也被認為是打破監管“懶政思維”的重要舉措。
在北京,市衛生部門要求全市自制火鍋底料、自制飲料、自制調味料的餐飲單位,不僅要向衛生監督機構備案使用的食品添加劑名稱,還應在店堂醒目位置或菜單上,向消費者公示;
在寧夏,監管部門圍繞實現全程有效監督,著力推進關鍵環節重點整頓。從源頭上整頓農產品質量,整頓食品流通秩序和餐飲服務;
在江蘇,全省共檢查食品生產經營和餐飲服務單位165萬多戶次,立案查處違法案件7222起,涉案金額9945萬元;
在山東,監管部門選擇群眾反映強烈、問題多發易發的重點區域、重點環節和重點產品,組織開展了問題乳粉清繳、地溝油整治、學校食堂整頓等活動。
沉疴探因:從道德到機制
從2008年曝出的三鹿奶粉摻加三聚氰胺事件,到近期出現的瘦肉精、染色饅頭、非法添加劑……食品安全領域頻頻拉響警報。企業的道德底線、政府的監管力度和制度的執行力都成為拷問的對象,然而中國食品安全事件的癥結究竟何在?
中國食品科學技術學會理事、華南農業大學食品學院教授陳永泉表示,逐利的本性必然誘使一些道德缺失的企業心存僥幸,違法違規。然而相關部門的監管不力、執法不嚴卻更加助長偽劣食品的囂張氣焰。在處罰的低成本與制假售假的高利潤之間,一些不良企業更加傾向于選擇后者。
縱觀當前的食品行業,道德倫理問題已處于危險境地。食品行業從業人員素質參差不齊,企業主體責任落實不夠,行業誠信道德體系建設滯后,少數企業和從業人員道德缺失、不講誠信。“食品行業領域的道德倫理大滑坡,甚至遠比社會交往中的道德滑坡更可怕。”國家行政學院科研部主任、政治學教授許耀桐說。
談及食品安全監管機制,國務院食品安全委員會辦公室主任張勇日前坦陳,食品安全監管體系鏈條長、環節多,存在政出多門、職責不清、銜接不暢的問題,檢測檢驗手段不強,基層監管力量薄弱等問題,確需改進完善。
“我國對化學品監管幾乎處于空白,使‘食品添加劑’等各類化學品橫行市場,最終導致食品安全事件頻發。”中國工程院院士魏復盛如是表示。
中國農業大學食品科學與營養工程學院院長羅云波指出,目前,中國的食品質量安全監管面臨多種因素的制約,首先是行政監管力量不足,其次是職能分散交叉,權責不清,三是行業協會、第三方檢驗機構等中介組織發育不完善,四是監管工作量大、成本高,很容易出現監管的漏洞和死角。
有評論分析稱,幾乎每一次食品問題的背后,都有著不可告人的主觀意圖。其背后所揭示的,是金錢遮望眼的食品生產商身上“道德血液”的缺失,更混合著一些本該站在消費者一方的公共職能部門不作為、亂作為而助長“毒食”的“功勛”。從當前的情況看,食品生產商與某些監管部門在一定程度上的“合謀”,是食品安全事故頻發的病癥所在。
一系列食品安全事件發生后,一些作奸犯科者被繩之以法,一些企業也進了“黑名單”。但要實現食品安全,生產經營企業的主體責任不容推卸,與此同時,監管體系和監管職責也至關重要,需要付出持之以恒的艱苦努力。
“保證食品安全是一項長期艱巨的任務,不能僅僅依靠間歇式的整治風暴。建議加強食品安全監管、綜合協調的機構建設。進一步明確食品安全委員會及其辦公室的主要職責、人員編制、經費以及與其他部門的職責分工等,通過理順機制、搞活機制,提高監管效果。”分管食品安全的陜西省政府副秘書長孟建國建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