開欄的話
發展新質生產力離不開耐心資本的長期陪伴。近日,中共中央政治局會議部署“因地制宜發展新質生產力”,強調要積極發展風險投資,壯大耐心資本。作為金融領域的一個專業術語,耐心資本投早、投小、投科技,更看重未來的價值。本報特推出“耐心資本養成記”系列報道,聚焦河南通過政府投資基金、財政直投、科技金融等多種方式,引導各類先進優質生產要素向新質生產力順暢流動,服務創新驅動、科教興省、人才強省戰略。
“從0到1”的原始創新,需要久久為功的沉淀。
“科研人員要摒棄浮夸、祛除浮躁,坐得住‘冷板凳’。”河南師范大學副校長聶國興說,有“十年磨一劍”的耐心,才能成就“大器”“重器”。
2023年7月,由河南師范大學牽頭成立的平原實驗室揭牌運行,聚焦傳染病、重大慢病及精神類疾病,研發具有完全自主知識產權的創新藥。“河南牌”創新藥從平原實驗室走向生產線,走向更加廣闊的國際市場。隨即,依托平原實驗室,抗病毒性傳染病創新藥物全國重點實驗室也獲批建設,聚焦核苷類抗病毒藥物研發,打造抗病毒藥物研發國家戰略科技力量。
平原實驗室、抗病毒性傳染病創新藥物全國重點實驗室為何由河師大牽頭?“這并非橫空出世,而是源于河師大在藥物研究方面的長期積累。”聶國興介紹。
科研要有靜待“鐵樹開花”的耐心。花朵綻放的耀眼奪目,離不開財政資金的澆灌。目前,平原實驗室1.4億元省級財政資金已落實到位,組建的相關PI(課題組長負責制)團隊正在進行科研攻關。
實驗室是培育創新成果的重要基地。近年來,省財政累計以前補助方式安排資金23.8億元,推動嵩山實驗室、神農種業實驗室、黃河實驗室等20家省實驗室開展基礎研究,重構重塑省實驗室體系;以后補助方式安排資金3.1億元,對全國重點實驗室等省級以上創新平臺予以支持,提升我省現有創新平臺水平。
從鄭州市紅專路上不起眼的幾層小樓,到龍子湖畔科研新“航母”起航,重建重振省科學院,是河南實施“第一戰略”的“頭號工程”。
有著悠久歷史的省科學院,“一生志在一事”的科學家精神薪火相傳。財政資金對其傾斜聚焦,也有著充分的耐心與信任。
一是真金白銀的投入。省財政足額保障省科學院年度專項經費,主要用于高端人才團隊引育、科研基礎設施建設、重大創新項目實施、科技成果轉化、機構日常運行,以及落實人才相關待遇等支出。省財政累計安排重建重振專項資金17.3億元,統籌用于重建重振省科學院工作相關經費支出。
二是經費管理的改革。財政部門將省科學院納入以“信任和績效”為核心的科研經費管理改革試點,全面實施“放權限、四自主”,由省科學院自主制定資金管理辦法,在預算控制數范圍內,自主組織項目申報、自主確定項目、自主核定項目資金額度,賦予其充分的科研經費管理權。“科研怎么干,科學家說了算。科研經費管理一系列改革,充分體現了我省尊重科研人員、遵循科研規律的務實態度。這些舉措將有效提升科研經費的使用效益,有利于科研攻關的開展。”省科學院財務審計部負責人王向華說。
重建重振以來,在財政資金的支持下,省科學院圍繞科學前沿與我省產業需求,前瞻布局了量子、智慧創制等16家研究所,與100余家高校院所和龍頭企業聯合開展科研攻關、人才培養、平臺建設、成果轉化。開辟量子信息、生命科學、類腦智能等新賽道,為培育壯大新質生產力蓄勢賦能。
從實驗室走向生產線,一路有耐心資本“陪伴”。河南從“吃飯財政”向“發展財政”的轉變中,將有限的資金用在實處,一不窮教育、二不窮科研,歸根結底是不虧待人才,推動更多創新成果實現邁向產業化“最后一躍”。
記者手記
要“慢科研”更要“慢考核”
□曾鳴
基礎研究相當于科研大廈的“地基”,而從事基礎研究的科學家,就是“打地基”的人。原創性、突破性科研成果,都是來自長期的探索和積累。
近年來,我省對基礎研究的政策支持和資金投入都更有力度。基礎研究要做的工作,有的很難在短期內見到經濟效益。因此,績效考核如何衡量、好政策如何落實好,仍是值得探討的問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