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1年中央經濟工作會議明確提出,“重組全國重點實驗室”。自此,“國家重點實驗室”概念在政策文件中不再提及。2021年12月修訂的《中華人民共和國科學技術進步法》明確要求,“建立健全以國家實驗室為引領、全國重點實驗室為支撐的實驗室體系”。
黨的二十大報告明確指出,“形成國家實驗室體系”。作為國家實驗室體系的重要支撐,全國重點實驗室的重組與發展對國家實驗室體系的形成意義重大。加強對國家重點實驗室歷史經驗和全國重點實驗室發展方向的研究,把握國家級實驗室建設的一般規律,既是當下國家實驗室體系建設的客觀需要,也是強化國家戰略科技力量、實現科技自立自強的現實需求。
回顧改革歷程,把準建設規律
20世紀80年代初,以追趕世界一流科技水平為目標,原國家計委啟動了“國家重點實驗室建設計劃”。40余年來,歷經多次改革和調整,國家重點實驗室在科技創新上的戰略性功能不斷凸顯。同時,其規模、結構和布局,也隨著經濟社會發展以及科學問題與研究范式的調整不斷演變。
1982年—1991年,國家重點實驗室承擔了國家五年計劃攻關任務,并獲得了相應的政策和資源支撐。截至1991年,全國共建立了近40個國家重點實驗室,分布在7個學科領域。
1992年—2002年,國家重點實驗室在評估中不斷調整。2002年4月,科技部印發《國家重點實驗室建設與管理暫行辦法》,對規范國家重點實驗室的建設和運行管理發揮了重要作用。
2003年—2013年,國家在嚴格評估的同時加大了對國家重點實驗室的支持力度,國家重點實驗室進入競爭擴建階段,陸續增設了港澳國家重點實驗室、企業國家重點實驗室、軍民共建國家重點實驗室等多種類型。嚴格評估方面:2003年,為更好地發揮評估的導向作用,科技部對1999年制定的《國家重點實驗室評估規則》進行修訂,進一步規范國家重點實驗室的評估工作,以增強其科技創新能力。加強支持方面:2008年3月,科技部、財政部聯合宣布設立國家重點實驗室專項經費,從開放運行、自主選題研究和科研儀器設備更新三方面支持基礎研究和前沿技術研究,全國約220個國家重點實驗室獲得穩定的公共財政支持。專項經費的設立對國家重點實驗室的管理提出了新的要求。同年8月,為適應新形勢,科技部聯合財政部對國家實驗室原管理辦法進行修訂,聯合發布《國家重點實驗室建設與運行管理辦法》,進一步規范和加強國家重點實驗室的建設與運行管理。
2014年,國務院印發《關于深化中央財政科技計劃(專項、基金等)管理改革的方案》,提出對國家重點實驗室等國家級科技力量進行“合理歸并”。2017年,科技部、財政部、國家發改委聯合印發《國家科技創新基地優化整合方案》,提出對包含國家重點實驗室在內的現有國家級基地平臺進行分類梳理。
國家重點實驗室最初按照物理、化學、生命科學、信息科學等7個領域構建,后來又增設了港澳國家重點實驗室、企業國家重點實驗室等多種類型,在不同學科和行業間形成了較為全面的科技力量。全面布局的學科建設,產出了多項單點攻關的突破性成果,競爭機制也促使研究團隊不斷保持活力。可以說,作為國家創新體系的重要組成部分,經過多年的建設發展,國家重點實驗室已成為孕育重大原始創新、推動學科發展和解決國家戰略重大科學技術問題的重要力量。
然而,與我國建設世界科技強國的迫切要求相比,國家重點實驗室在產出重大原創性成果、培養世界一流領軍科學家、深化管理體制機制改革等方面還有待加強。
2018年,也就是國家重點實驗室第六輪評估結束當年,國家重點實驗室重組計劃啟動。同年6月,科技部、財政部發布《關于加強國家重點實驗室建設發展的若干意見》,提出“打造國家重點實驗室‘升級版’”,“為建設世界科技強國提供有力支撐”。同年12月,2018年中央經濟工作會議提出,“重組國家重點實驗室體系”。
2021年3月發布的“十四五”規劃和2035年遠景目標綱要部署:“重組國家重點實驗室,形成結構合理、運行高效的實驗室體系”。同年,科技部廣泛聽取各方意見,編制完成了重組國家重點實驗室體系方案。
2022年全國科技工作會議明確指出,當年的科技工作重點包含了“完成全國重點實驗室重組階段性任務”。
聚焦關鍵問題,力扛創新擔當
在科技高速發展的時代背景下,重組專業性強的細化分支領域科研力量,符合我國戰略科技力量建設的新需求和國際形勢的新變化,便于實現從學科導向到問題導向的轉變,有助于科學地進行頂層設計和宏觀統籌,為擔當新時代科技使命構建更合理的支撐結構。
從各類文件和會議指示中可以發現,重組后的全國重點實驗室更加專注對接國家戰略需要和行業“卡脖子”難題。近日,國家發展和改革委員會主任鄭柵潔在向十四屆全國人大常委會第五次會議報告今年以來國民經濟和社會發展計劃執行情況時介紹,截至今年8月,我國已“重組醫藥、能源、工程等領域全國重點實驗室”。
需要注意的是,當今世界,科技發展呈現出技術周期長短各異、前沿交叉創新頻出的特點。獲批建設的全國重點實驗室,既需要分工明確,專注與深入結合,又需要協同合作,靈活與機動結合。
今后一段時期,有關部門一方面應當繼續系統梳理現存國家重點實驗室的科技資源,分類歸并、去粗取精,以對現有科技力量的充分認知應對未來變革;針對重大問題攻關,按照研究任務的規律設置評估考核周期,打造良性互動的管理體系,充分發揮實驗室在開放共享和協同創新中的作用,以促進新的學科生長點和創新突破口產生。另一方面,還需要遴選有能力引領世界科學發展和承接國家戰略需要的學科與團隊,在事關國家發展大局的科技領域,優先布局一批貼近戰略需要的全國重點實驗室。
發揮高校優勢,賦能體系建設
高校是全國重點實驗室建設的重要參與者。據不完全統計,截至目前,已有超過200個全國重點實驗室獲批,其中絕大多數與高校相關。
從更加細化的專業名稱看,全國重點實驗室瞄準世界科技前沿,定位更加明確,職責更加清晰,主要研究方向與國家戰略所需的聯系更加緊密。
未來,高校組建或參與組建的全國重點實驗室,可根據過往評估對研究成果、人才隊伍建設、開放交流水平三方面的評價,在原有基礎上進行優化升級,同時面向國家戰略需要制定更加細化和具體的研究方向。
高校組建或參與組建的全國重點實驗室,還可以發揮高校學科類別齊全的優勢,吸引校內研究人員圍繞前沿問題開展交叉研究;培養本科生參與教師課題,為實驗室輸送生力軍,充分釋放人才紅利。
高水平大學歷來在推動學科發展、解決重大科技問題中作用突出。將全國重點實驗室總體定位與高校的特色優勢相結合,定能更好地發揮高校科研力量對于中國式現代化建設的支撐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