國家重點實驗室達到9個;科技型企業達20000家
《規劃》提出,到“十四五”期末,一流創新生態基本形成,鄭州科技創新水平實現新跨越,科技與經濟深度融合,國家創新高地和人才高地建設取得重大進展。
積極爭創國家級創新平臺,在國家實驗室和重大科技基礎設施方面實現新突破,國家重點實驗室達到9個,基礎研究水平顯著增強,在前沿引領技術、顛覆性技術等領域形成一批原創性技術成果。
全社會研發經費支出占GDP的比重達3%,高新技術企業達10000家,科技型企業達20000家,瞪羚企業、獨角獸企業、“專精特新”企業培育取得新成效,集聚一批具有國際水平的戰略科技人才、科技領軍人才和青年科技人才。
在優勢產業領域取得一批自主知識產權,每萬人口高價值發明專利擁有量達13件。技術合同成交額達1000億元,高新技術產業增加值占規模以上工業增加值比重達70%。
支持華為、阿里等行業龍頭企業在鄭建設區域總部、研發中心
《規劃》要求,高標準建設嵩山實驗室、黃河實驗室等,打造國家實驗室“儲備力量”。支持鄭州大學建設超短超強激光平臺,鼓勵高校院所牽頭謀劃新一代正負電子對撞機、量子信息技術基礎支撐平臺、優勢農業種質資源庫、國家園藝種質資源庫等重大科技基礎設施,對成功落地的重大科技基礎設施,采取“一事一議”方式予以支持。
支持華為、阿里等行業龍頭企業在鄭建設區域總部、研發中心。圍繞新能源及網聯汽車等10個新興產業鏈、裝備制造等5個傳統產業鏈,共建以應用為導向、與產業配套的行業研究院,為產業發展提供技術支持,促進科研與產業緊密銜接。
鼓勵異地孵化、飛地經濟
《規劃》強調,深入推進鄭州大學、河南大學等“雙一流”高校和學科建設,建設高水平研究型大學;鼓勵河南工業大學、河南農業大學、鄭州輕工業大學等創建一流學科、打造優勢特色學科。
鼓勵鄭州高新區、鄭州經開區等開發區,通過異地孵化、飛地經濟、伙伴園區等合作模式,推動優質技術成果、創業企業在周邊城市落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