據了解,2016年11月,陜西省混凝土結構安全與耐久性重點實驗室開始籌建;2018年1月,陜西省科技廳正式批準立項建設,這也是全國民辦高校第一批建立的土木工程類省級重點實驗室。重點實驗室自組建以來,從我省和西部基礎設施建設的實際需求出發,致力于結構防災減災理論與方法、西部寒區水工結構的安全與耐久性、寒區復雜地基及邊坡的變形與穩定性等多個方面的研究。實驗室近兩年獲批國家自然科學基金項目5項,省部級科研項目7項,年均縱橫向科研經費1000余萬元;獲省部級以上科技進步獎8項;發表核心以上學術論文80余篇,其中SCI檢索論文49篇。
陜西省科技廳基礎研究處副處長苗長貴指出,當前,我國把科技創新擺在國家發展全局的核心位置,省委十三屆八次全會提出要最大限度挖掘創新潛力,集中力量搞創新,搭建好創新平臺,培育創新型企業,推動創新驅動發展邁出更大步伐。陜西省混凝土結構安全與耐久性重點實驗室通過三年建設取得了多項成果,體現了學校通過科技創新引領帶未來的指導思想。
苗長貴希望實驗室加強科學研究,加強高層次人才的培養和引進,以需求和問題為導向,提升原始創新能力、增強創新驅動源頭供給,為我省經濟高質量發展做出更大貢獻。
崔鵬對實驗室建設提了五點建議:一是立足西部,做出特色,為未來發展奠定科學基礎。二是抓住機遇,和同類實驗室、國家重大工程建設緊密結合,實現高質量發展。三是搭建好平臺,出人才與出成果并重,打造優秀團隊。四是凝練項目,優化制度,大力選拔引進德才兼備的優秀人才,帶動學科發展。五是加強國際合作,在后疫情時代找準切入點突破口主動服務科學發展。
期間,與會專家劉泉聲、周創兵、常曉林、朱大勇、梁興文、鄒維列、趙志勇、韓曉峰等分別圍繞水電工程樞紐區滲流特性與演化規律、孔洞應力集中的超高精度計算方法、水利水電工程“智慧化”思路、高性能纖維增強混凝土及新型抗震結構性能研究進展、新形勢下生物質能開發利用發展趨勢分析等主題作了學術報告,并與西京學院師生進行了深入交流研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