付紅兵,國家杰出青年科學基金獲得者,國家"萬人計劃"科技創新領軍人才,現任首都師范大學化學系教授,博師生導師,光功能材料與器件北京市重點實驗室主任。2006年3月入選中國科學院化學所"百人計劃",2009年獲國家杰出青年科學基金資助(結題均獲評"特優"),2004和2014年先后兩次以第三完成人身份獲國家自然科學二等獎,2014年入選科技部中青年科技創新領軍人才,2016年入選第二批國家"萬人計劃"科技創新領軍人才,目前是基金委創新群體"新型光功能材料的設計、制備和物化性能"的學術帶頭人,作為首席科學家組織申請了科技部納米重大科學研究計劃項目"有機微納晶態材料的可控制備和器件集成"。自然出版集團旗下雜志《Scientific Reports》編委,《物理化學學報》和《化學學報》雜志編委。在有機光電功能材料和器件領域總共發表文章200余篇,包括Nature系列(2),JACS (12),Adv.Mater. (12), Angew. Chem. Int. Ed. (12),文章他引5100余次,并多次被美國化學會(ACS)、英國皇家化學會(RSC)等作為研究亮點報道。
吳義室,首都師范大學化學系副教授。長期從事有機半導體材料中的超快光誘導動力學研究。 至今已發表學術論文60余篇,他引1300余次。其中以第一作者、通訊作者在J. Am. Chem. Soc.(2), Angew. Chem. Int. Ed.(1), J. Phys. Chem.Lett.(2)等高影響力學術期刊上共發表學術論文20多篇。工作多次被C&EN(化學與工程新聞)報道和J. Am. Chem. Soc.雜志選為亮點文章。
單重態激子裂分(SF)因其可以提高太陽能電池最大轉換效率的優點而備受關注。內轉換(IC)作為激子裂分的主要競爭途徑,是一個將激發態能量以熱損耗形式衰減的過程。本工作首次闡明在異靛藍類化合物中,激發態能量并非通過傳統認為的內轉換熱損耗過程衰減,而是通過一個特殊的分子內激子裂分過程。在溶液態,多激子態(1TT)可以在超快的時間內近乎定量地形成。而在固體薄膜中,分子的有序堆積形式可使得多激子對發生高效分離,獲得高達181%的三重態產率。本工作為新型太陽能電池材料的設計開發和器件應用提供了新的思路。
本工作獲得了科技部、國家自然科學基金委、萬人計劃、北京市創新團隊、北京成像技術高精尖創新中心等的資助,并借助化學系及北京市光功能材料與器件重點實驗室提供的平臺開展研究。近年來,首都師范大學化學系在加強科研工作方面做出了大量努力,著力于原始創新能力的提升,開展具有原創性的科研工作,取得了顯著成效。
延伸閱讀
首都師范大學化學系成立于1954年,是首都師范大學最早建立的院系之一。經過60余年的建設,在辦學規模、辦學條件、專業建設、學科建設、師資力量、科研水平、人才培養質量等方面都有了很大的發展。化學學科立足學科前沿,圍繞國家戰略和北京優先支持發展的材料和生物醫學等交叉領域,形成了光電材料與物理化學、微納傳感與分析化學、功能配合物與合成化學三個優勢學科方向。現有分析化學和物理化學兩個北京市重點建設學科,三個北京市知識創新團隊,擁有光功能材料與器件和DNA損傷應答(與首都師大生科院共建)兩個北京市重點實驗室。化學學科躋身ESI全球前1%,在第四輪全國學科評估中進入C+類(前40-50%),處于同類高校化學學科的領先位置。化學系秉承"人才培養乃立系之本"的辦學理念,高度重視本科人才的培養。近幾年師范生的就業簽約率保持在90%以上,應化專業的就業簽約率保持在80%以上,就業率均達到1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