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中共中央、國務院發布《中共中央國務院關于支持深圳建設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先行示范區的意見》(以下簡稱《意見》)。從經濟特區,到如今的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先行示范區,改革開放的重要窗口深圳在新時期被賦予了新使命。
《意見》支持深圳強化產學研深度融合的創新優勢,以深圳為主陣地建設綜合性國家科學中心,在粵港澳大灣區國際科技創新中心建設中發揮關鍵作用。支持深圳建設5G、人工智能、網絡空間科學與技術、生命信息與生物醫藥實驗室等重大創新載體,探索建設國際科技信息中心和全新機制的醫學科學院。加強基礎研究和應用基礎研究,實施關鍵核心技術攻堅行動,夯實產業安全基礎。此外,《意見》還指出,大力發展戰略性新興產業,在未來通信高端器件、高性能醫療器械等領域創建制造業創新中心。
對標國際一流,這個實驗室不簡單
從2017年底,廣東省陸續批準建設了7個省實驗室,作為國家級實驗室的后備軍,作為建設國際科技創新中心的中堅力量。深圳先行示范區的建設,對于中國生命科學市場的發展具有重大的推動作用。7家省實驗室里,有2個與生命健康相關,其中一個是位于深圳的生命信息與生物醫藥實驗室。
4月3日,深圳灣實驗室(生命信息與生物醫藥廣東省實驗室)正式揭牌,中國工程院院士、北京大學常務副校長詹啟敏擔任深圳灣實驗室的主任。8月1日,在深圳市人才研修院智匯中心內,深圳灣實驗室學術委員會成立。
“一直以來,深圳市高度關注生命科學學科的發展,且經過前期多年發展,深圳的生命信息與生物醫藥領域已有很好的積淀,在基礎性研究、轉化應用方面具有很好的團隊和平臺。”詹啟敏院士講道。
深圳灣實驗室(生命信息與生物醫藥廣東省實驗室)是啟動建設的第二批廣東省實驗室之一。實驗室由深圳市科技創新委員會和北京大學深圳研究生院共同舉辦,協同深圳大學、南方科技大學、香港中文大學(深圳)、華大生命科學研究院等相關領域具有研究基礎和應用優勢的單位合作共建。此外,實驗室積極推進與普林斯頓大學、哈佛、伯克利大學以及國際知名制藥企業輝瑞等的國際合作。
深圳灣實驗室承載國家健康發展戰略,圍繞建設粵港澳大灣區國際創新科技中心的目標,聚焦生命信息與生物醫藥領域。實驗室以全方位、全周期生命健康保障為主線,以腫瘤、代謝與心血管、神經退行性疾病等重大疾病的預防和干預為重點,開展生命信息、創新藥物、醫學工程等方向研究。
在接受有關媒體采訪時,詹啟敏講道“深圳此前建設的多個基礎性科研平臺,包括合成生物學、分子影像、腦科學平臺,都將整合到實驗室里面。從資源配置的力度來看,深圳灣實驗室具備成為全球一流實驗室的條件,將來會用我們的特色、優勢,媲美國際一流的實驗室。”
國家基因庫是深圳實驗室主要依托的科學裝置
重量級實驗室建設 一眾儀器將參與配置
根據建設規劃,項目啟動首年,深圳灣實驗室將以南山智園場地D3棟為過渡場地快速推進建設,同時落實永久場地建設規劃。地方財政計劃總投入130億元。首年核心實驗室安排6.1億元經費,同時在生命信息、合成生物學和腦科學方面安排科研經費5.5億元。據悉,五年內,實驗室將通過引進與培養,將建設150個研究團隊,預計人員總規模達2000人,包括中外院士15-20人。
目前實驗室正在進行招聘工作,從實驗室招聘信息來看,深圳灣實驗室重點研究方向為分子生物學、系統生物學、創新藥物、生物分析(側重單細胞分析技術)、醫學工程等方向。這樣多研究領域、大規模的實驗室建設,必將產生大量儀器的采購需求。
實驗室科研重點是生物醫藥,我國目前在藥物的研發設計上存在瓶頸,在如何把藥物從實驗室的基礎研究應用到臨床醫療在推向市場,這一過程存在短板。生物醫藥產業是涉及應用基因工程、遺傳工程、細胞工程及酶工程等現代生物技術的技術密集行業,相關領域研究、生產所需的儀器將包括于PCR儀、流式細胞儀、酶標儀、生物反應器、超凈工作臺、培養箱、高壓蒸汽滅菌器等一系列生命科學儀器以及色譜儀、質譜儀、分光光度計等分析儀器。涉及儀器種類眾多,在此不再一一列舉。
生命信息方面開展研究,重點領域包括基因測序、基因分析、系統生物學等方面。對于基因測序儀的需求無疑將在此增加。而位于深圳本地的基因測序儀公司華大智造或將承擔重要使命。
除科學儀器外,《意見》關于高性能醫療器械領域也有明確表示將大力發展。因此,醫學診療設備也將被大量需求,如超導磁共振系統等醫學影像設備,分子診斷設備、微生物自動化檢測系統、高分辨顯微光學成像系統等臨床檢驗設備以及可穿戴健康監測產品等健康監測、遠程醫療和康復設備。
近年來各大儀器公司早已著眼生命科學這塊“大蛋糕”,紛紛摩拳擦掌重點布局生命科學市場,如賽默飛、丹納赫、安捷倫、PE、島津、布魯克、天瑞儀器等多家儀器公司近幾年的十多起并購案中半數涉及生命科學。如今看來,在中國良好政策驅動下,將大有裨益。
自《意見》發布以來,深圳板塊十幾支股票漲停,資本市場再次沸騰。而作為科學研究和科技創新“先行官”的儀器公司,在此次政策推動中或將迎來采購熱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