國內高校競爭太過激烈,高校除了錢外,最重要的是高水平的人才,比如院士,長江,杰青等,這方面中西部高校可謂傷痕累累,即使是省會城市的985名校也被挖的十室九空,莫說一些省屬高校,稍微有點苗頭的年輕人都會被各種挖角,導致各省屬高校基本上高水平人才為零。所以科研水平也就可想而知。長此以往,惡性循環,沒錢沒人,只能搞較低水平的教學工作,科研基本上就是個噱頭。因為科研是高水平人才帶隊大量燒錢,長期積累才有成效的。
打造一兩所像蘇州大學,上海大學這樣強勢的地方性較高水平研究大學還是有希望的。對省里的財政壓力也不會太大,武漢也可以給予更多的支持。具體來說,最近許多教職工熱議的湖北大學、湖北中醫藥大學,湖北經濟學院合并成為新的湖北大學。湖北大學作為省屬重點綜合性大學,有信心、有能力立足現有基礎,創新思維模式,參與到長江新城的建設和發展。湖北大學計劃與武漢市政府聯合創建“長江新城研究院”,“長江新城研究院”愿與“未來城市研究院”搭建合作的橋梁,共享科研成果和資源,屆時雙方的合作將賦予長江新城創新活力,注入新能量,實現多方共贏的局面。這樣每所大學在省里不增加經費的情況下就有30億左右的經費,再縮減重復和邊緣的學科,人均經費就上來了。湖北大學材料科學、化學2個學科進入ESI國際學科排名全球前1%,材料科學學科入選US News世界最佳學科,材料科學與工程、納米科學與技術入選ARWU(軟科)世界一流學科,躋身世界高水平學科行列。材料科學與化學、中國語言文學與哲學文化、生物學入選湖北省“國內一流學科建設學科”。
湖北中醫藥大學建有老年病中藥新產品、針灸治未病2個湖北省協同創新中心、1個教育部重點實驗室、2個國家中醫藥管理局重點研究室、3個國家中醫藥管理局科研Ⅲ級實驗室。湖北經濟學院建成了國家級協同創新中心湖北分中心1個,省級協同創新中心1個、省級人文社科重點研究基地7個、省級科研平臺3個、省委省政府改革智庫2個。
地域很重要。有些人總是希望地市辦高水平大學,鼓搗高校搬家的問題。其實這些都不現實,我們國家個西方不一樣,我們的發展階段還是各地發展水平差異很大,大城市和小城市發展水平相差很大,高水平人才和青年學生的選擇都是條件更好的大城市,甚至最好是一線城市,這就造成了經濟發達地區一些普通高校招生的分數線比西部地區985的分數線還高,人才也是這樣,蘇州大學利用高薪資,和良好的配套,短短幾年吸引了大量的人才落戶,各項指標扶搖直上,已經把中西部很多985斬落馬下。特別是工程類的學者,在蘇州可以找到很多施展才華的機會,與企業共同發展的機會。而相反,蘭州大學,哈工大,吉林大學人才大幅流出,發展日益困難。
現在很多高校在沿海辦分校,其實就是經濟基礎在背后起作用。記得幾年前,華科的校長還在大會上大談武漢地域劣勢,導致學校與其他一流名校競爭中處于不利地位的問題,這些無需回避,都是中國的現狀。其實美國也是一樣,耶魯大學和哈佛大學都曾競爭在紐約辦學,無非都是為了為學校爭取更多的發展資源。省屬高校太多,可以考慮合并。武漢的很多省屬高校都是以前各個中央部委在漢的學校,后來下放到省里。省里一下子接了這么多,當然會有些消化不良。其實以湖北的財力,可以考慮將幾所實力較強的學校進行合并,刪除一部分重復或者水平較低的專業,集中精力辦幾所水平較高的省屬研究型大學,我們現在的省屬大學基本上都是教學型的學校,很多連博士點都是奢望,但我們是不是需要養這么多教學型的大學,這個問題值得思考,未來教學型,職業性的功能可以留給民辦大學,武漢這么多民辦大學,他們完全可以勝任這個工作。很多人員,老師可以分流到民辦學校里,這樣可以壯大民辦學校的教學能力。同時,在留下來的高校里進行整合,不是單純的擴大規模,而是把資源集中起來辦大事,讓剩下來幾所能夠一年有20-30億的經費,同時刪掉大量邊緣學科,人均經費能夠接近211的水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