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引育結合上儲動力
針對中西部地區高校高端人才短缺的現狀,迫切需要加快培養和引進一批滿足國家重大戰略需求的一流科學家、學科領軍人物和創新團隊,引育匯聚一支以兩院院士、千人計劃入選者、長江學者特聘教授為領軍人物和重要骨干的高水平師資隊伍。通過發揮國家各類重大人才工程項目的導向作用,鼓勵人才向西部流動,推動人才扎根西部,支持人才建設西部。
在人才儲備方面,深圳市在短短幾年時間內先后引進建成了北京大學深圳校區、清華大學深圳國際校區、哈爾濱工業大學深圳校區、深圳北理莫斯科大學、香港中文大學(深圳)、中山大學深圳校區、中國人民大學深圳校區等。在頂尖大學的布局上,深圳已經超越廣州,開始向北京和上海看齊,刷新了經濟高地、教育洼地的負面評價。總體而言,正是基于區域高等教育的強勁發展,才推動了廣東由經濟強省走向教育強省,步入經濟與教育相互支撐共同發展的良性循環。當然,深圳的做法不是可以被復制的,但中西部高校發展仍然有創新的空間。筆者認為,應當充分發揮國家宏觀調控作用,以限高抬低為原則,制定并出臺更有利于高端人才向西流動的政策。比如,在人才引進上要切實改變“引進女婿氣走兒”的現象,讓校內人才同等條件享受同等待遇。同時,要充分借鑒深圳市的做法,支持國內外知名院校院所、咨詢機構在中西部有條件的高校建立人才培養機構,探索創新國際教育、人才合作模式,建設國際教育、人才合作試驗區。
在平臺建設上挖潛力
2018年,中西部14所高校正式成為部省合建高校,并納入教育部直接管理高校序列。作為省部共建高校的升級版,Z14無疑是縮小中西部地區高校差距、助推中西部地區高校快速發展的福音。為推動高等教育均衡發展,早在2004年,教育部與河南省簽署協議共建鄭州大學,由此拉開了地方政府、教育部與有關部委合作共建高校的序幕。截至目前,教育部與省級政府簽署省部共建協議的高校已達70多所。
筆者認為,搭建平臺固然十分重要,但走特色發展之路,努力加強自身建設尤為關鍵。盡管省部共建高校的機制尚未有效發揮,但對于那些苦練內功、不斷追求發展進步的高校,在擁有省部共建的平臺后,始終堅持走特色發展之路,同樣煥發出生機與活力。根據評估,在中西部14所部省合建高校中,僅有云南大學、南昌大學具有A類學科。作為中西部唯一直轄市、重慶地區高校中僅西南政法大學一所高校擁有A類學科,學校自2012年成為省部共建高校以來,不斷凝練特色、走內涵發展之路,因人權研究成果顯著,2017年學校成為全國試點建設的38家高端智庫單位之一,這也是重慶唯一一家教育部高校高端智庫聯盟首批成員單位。因此,教育部應在中西部地區建立一批有明顯優勢特色的國家級平臺。在發展好部省合建優勢的同時,需要進一步統籌推進好省部共建高校的工作,充分調動發揮好地方政府在推動發展中的主導性作用,通過深度開展校地合作,推進產學研結合,從而使高等院校在服務國家及地方社會經濟發展重大戰略中實現自我價值。
在內部改革上找活力
“十三五”時期我國教育改革發展的總目標是:教育現代化取得重要進展,教育總體實力和國際影響力顯著增強,推動我國邁入人力資源強國和人才強國行列,為實現中國教育現代化2030遠景目標奠定堅實基礎。因此,必須堅定不移貫徹新的發展理念,加快教育現代化,辦好人民滿意的教育。針對中西部高校而言,要切實按照全面深化改革的要求,改革發展體制機制,在“放管服”上下狠功夫。目前,急需要改進科研管理模式和評價體系,釋放最大范圍的人才激勵因子,要通過“切一刀”的方式給予傾斜,而不是“一刀切”加以束縛。如在現行高校薪酬體系中,將科研薪酬全部納入績效范疇的做法,就極為不利于調動廣大科技人才的積極性,難以激發創新創造活力。從學校內部運行管理來看,也要切實做到小行政大學術,實現事有其主,主有其權,權有其責,責有其利。以理服人,以利激人,以競爭選人,以事業育人。為中才定規矩,為天才留空間,為庸才找出路。通過營造寬松的學術環境和氛圍促使一批青年拔尖人才脫穎而出。
同時,要在確保底線原則的前提下,通過有效度的松綁,鼓勵高校融入全球高端教育人才市場,通過深化多邊教育合作,深度參與國際教育規則制定,加強對各類國際重大教育規則的研究,充分利用國際組織平臺,主動在全球教育發展議題設置上提出新主張、新倡議和新方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