報告選取了包括56個大類行業、31個省份的1500家上市企業作為樣本,從創新環境、創新資源、創新績效等多個角度構建評估體系,解構中國企業和中國地區目前的創新現狀,剖析創新企業案例,并著重對粵港澳大灣區企業創新環境,及區域化經濟模式進行系統化的解讀分析。
報告顯示,2017年上市企業的創新水平實現上升,創新資源投入和創新績效提升是創新力增長的主要動力。
從不同所有權屬的企業數量來看,民營企業成為創新的主體力量,中央國有企業創新力整體較強,其他權屬企業創新力局部較強;
從行業上看,電子通信、專用設備、家用電氣、化學制造和醫藥制造業成為五大主要創新領域;
從上市板塊來分析,主板企業規模對企業創新力作用明顯,中小板、創業板企業在互聯網與軟件信息技術領域創新力強;
總的來看,新經濟企業創新以市場拉動為主,資源投入集中在應用層面,基礎研究資源投入少,導致互聯網應用、智能商用等新經濟創新水平高,而新型互聯網基礎服務、智能生產、新能源業務、生物藥品制造等基礎服務、生產的新經濟原始創新力薄弱,體現為“四強、四弱、一偏低”。
從局部區域分析,粵港澳大灣區市場化經濟活躍,各城市的中小微企業占比大多維持在90%以上。澳門達到99%以上,香港為98%;內地城市中,中山、佛山和江門分別位列前三,占比均高于96%。
從發展特點來看,大灣區中港深外貿規模龐大,香港、東莞、深圳三城進出口規模已超萬億,整個大灣區出口貿易帶有明顯的制造業特征,其中高新技術產業具有明顯的外貿出口傾向。
在企業創新投入方面,香港深耕資本市場,深圳領跑研發投入,2017年深圳研發投入高達841億元拔得頭籌,廣州、佛山、東莞投研規模超百億。大灣區形成了以“港深穗”為核心的創新資本聚集狀態。在大灣區內部,則形成以珠江東岸的深圳和廣州為代表、以珠江西岸的珠海和佛山為代表的兩條創新產業帶。
而創新正是企業發展的永恒驅動力。
粵港澳大灣區坐擁有利的區位優勢,憑借優質的社會資源,長期以來都成為了制度、經濟、產業和技術的創新策源地與改革試驗田。經過改革開放近四十年的發展,大灣區已經從依靠廉價生產要素的出口代工加工地,演變為具有開放型新經濟的門戶樞紐。
根據世界經濟論壇發布的《全球競爭力報告》,人均GDP達1.7萬美元即標志著區域發展將進入創新驅動階段。2017年粵港澳大灣區人均GDP超過1.7萬美元的有六座城市,標志著大灣區的主要經濟體都已進入創新驅動階段。
在當下,匯豐正積極運用區塊鏈等領先技術推動金融變革,不斷完善服務向“更便捷、更高效、更安全”發展,為企業創新提供強大助力。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