8月21日,科技日報記者在江南大學采訪時了解到,這是今年來,江南大學繼與南方黑芝麻集團、安徽金種子集團等行業龍頭企業合作之后,開展的第三個千萬元級產學研合作項目。
江南大學是如何推進產教融合,加速科技成果轉化的?中國工程院院士、江南大學校長陳堅說:“我們以市場為導向,通過機制創新,搭建科技成果轉化和技術轉移平臺,充分發揮專業優勢團隊作用,從過去單一的技術轉讓變為技術與服務共同轉讓,從過去提供技術或產品向提供綜合解決方案轉變,形成多形式、多方位、多層次、多元化的合作新格局,全面提升服務地方、服務產業、服務企業的能力。”
新型服務平臺“四兩撥千斤”
“近年來,江南大學圍繞地方重點戰略性產業的技術需求,采取點加深、線拉長、面拓寬的思路,提供全方位的技術服務。”陳堅說。
江南大學在推進產教融合上,既注重高層次領軍人才的引進,又舍得重大基礎研究建設投入。目前,建有食品科學與技術國家重點實驗室、糧食發酵工藝與技術國家工程實驗室、國家功能食品工程技術研究中心等國家級科研平臺8個,針織技術教育部工程研究中心等部省級平臺41個;建有教育部、外專局創新引智基地(“111計劃”)6個及國際聯合實驗室21個,形成了一批具有國際影響力的專業學科優勢。
同時,為了讓高校這些實驗室、研究中心的科技成果得到快速轉化、產生經濟效益,江南大學注重完善產學研協同戰略布局,先行先試探索了創建技術孵化器、技術轉移中心、聯合研究院、協同創新中心等新型科技成果轉化服務平臺,成為“校地合作”“校企合作”的紐帶。
記者了解到,江南大學憑借專業學科優勢與科研服務實力,建立了江南大學宿遷產業技術研究院、江南大學(揚州)食品生物技術研究所、江南大學無錫創新設計研究院等校地聯合研究院(所)7個,與全國40多個城市及中糧集團、光明乳業等一批業內重點企業開展全面合作。
新型科技成果轉化服務平臺起到了“四兩撥千斤”的作用。江南大學攜手合作企業等單位,通過機制創新、模式創新,優化了緊密協同的創新生態系統,實現了創新能力從量變到質變的發展,有效加速了先進技術的轉移、科研成果的轉化,滿足了行業和市場的需求,助推相關產業快速轉型升級。
與企業聯手推動行業發展
在江南大學釀造微生物學及應用酶學團隊成員范文來教授眼里,高校優勢學科團隊與行業龍頭企業強強聯手,不但能夠形成你中有我、我中有你的緊密合作關系,更能擦出更多協同創新的火花,共同推動行業健康發展。
江南大學生物系統與生物加工工程團隊長期致力于解決發酵工業中存在的關鍵工程技術難題,解決了丙酮酸發酵法制備關鍵技術并實現產業化。該項目獲得國家技術發明二等獎,并被國際著名發酵公司日本味之素購買,成為該公司自1908年創建以來從中國購買的第一個發酵技術。
江南大學化工學院光聚合技術及先進涂層團隊與江蘇廣信感光新材料公司開展合作以來,從基礎材料開發著手,從10萬元合同起步,幫助企業系統解決技術瓶頸問題、產業化發展問題等,并幫助企業于2016年成功登陸深圳創業板。至今,該團隊已成功參與培育了3家上市公司。
紡織服裝學院蔣高明教授領銜的紡織技術創新團隊與卡爾邁耶集團等國際大公司開展合作,建成了國內最大的經編CAD系統開發應用平臺,裝備出口16個國家和地區的300余家企業,為近千家企業提供技術服務,培訓了3500多名技術人員。如今,在江南大學,類似這樣的協同創新重點科研服務團隊,已超過100個。
陳堅告訴記者,2017年,學校完成科技成果轉讓、許可、作價投資和技術開發、咨詢服務項目1300多項,轉讓金額達到3.5億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