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國際頂級期刊《自然生物技術》雜志報告了中國科研人員發明的一種基因編輯技術NgAgo-gDNA,引起了國內外生物學界的廣泛關注。有專家評論,盡管基因編輯技術NgAgo-gDNA尚處于初期階段,但其潛力有望超過近來被看作諾貝爾獎熱門的美國CRISPR-CAs9技術。
近年來,基因編輯在全球的熱度日趨高漲。究其原因在于人類許多疾病源于基因缺陷,且罕有甚至沒有相關藥物治療。而基因編輯作為精準醫療子部分可以通過改變人類胚胎的基因,修復其中的致病部分,并且這一“優質基因”可以得到遺傳。而且基金編輯在基因治療、基礎研究、藥物制備、農業生產、環境保護、頻危動物救助等方面均有著非常廣泛的應用。目前,基因編輯技術的商業化應用主要包括科研、制藥和動植物產品生產等幾大領域,發展前景相當廣闊。
3月8日,科技部官網公布了《科技部關于發布國家重點研發計劃精準醫學研究等重點專項2016年度項目申報指南的通知》中明確,在基因測序子領域,“中國版百萬基因組計劃”百萬級自然人群隊列給出2020 年明確時間點,直接打開基因測序放量空間。4月份美股Celator股價18天上漲10倍,領漲納斯達克之下疊加四月市場風險偏好系統性回升之下,精準醫療-基因編輯板塊成為市場最強主題。
而對于近期由魏則西事件引申出的“細胞療法”,投資者需要做到做基礎的概念鑒別,兩者雖然同屬精準醫療,但是本質上是存在巨大差別的。長盛電子信息主題靈活配置基金經理也表示,有些精準醫療技術還不成熟,投資風險性很大。目前反而體外診斷服務、基因測序、靶向藥物仿制等相關公司更值得關注,也更被看好。
華泰證券研究認為,精準用藥及基因測序大規模產業化瓶頸或在“十三五”被打破,精準醫療有望開始成為常規治療的一部分;同時考慮到,2016年精準醫療將面臨美國、歐洲、日本等國諸多催化的“大合唱”,繼續建議關注精準醫療主題。而結合“精準醫療國家指南”,更認為,短期看,精準醫療之中基因測序及精準用藥這兩個子領域將獲得實質收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