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通過對高等學校實驗室安全事故成因的梳理,分析當前高等學校所面臨的實驗室安全問題。在借鑒國外知名高校實驗室安全管理成功經驗的基礎上,提出建立和完善適合現時高等學校發展需要的實驗室安全管理體系,實施教師和學生的實驗技術安全教育,開展實驗室安全領域的研究。通過加強實驗室安全管理制度化、規范化和標準化建設工作,逐步建立和形成長效機制,保障高等學校實驗室工作人員和校園安全。
引言
21世紀,我國高等教育事業進入高速發展期,國家不斷加大教育經費投入,高校實驗室數量得到大幅增加。隨著招生規模不斷擴大和實驗室開放需求的增長,進入實驗室的人員越來越多,安全事故時有發生,實驗室安全管理面臨更多新的挑戰,如何保證高校實驗室安全穩定運行,已成為現時高校實驗室建設與管理工作的重要研究課題。
一、高校實驗室安全現狀
實驗室是高等學校開展人才培養、科學研究和社會服務活動的必備場所。高校實驗室經常使用種類繁多的化學藥品、易燃易爆物品和劇毒物品,一些實驗需要在高溫、高壓或者超低溫、真空、強磁、微波、輻射、高電壓和高轉速等特殊環境下進行,有些實驗還會產生有毒有害物質。同時,高校實驗室又具有使用頻繁,人員集中且流動性大的特點,大量貴重儀器設備和重要研究資料存放在實驗室。高校實驗室安全狀況復雜,加強安全管理非常重要。
近些年,隨著實驗室安全事故的頻發,各級教育主管部門越來越重視實驗室的安全工作,高等學校逐步開展實驗室事故分析和實驗室安全管理等方面研究工作,通過案例分析、梳理事故成因,總結經驗教訓。
1實驗室安全事故發生的成因
任何事物的發生和發展都有其規律可循,通過對實驗室安全事故的因果性、潛在性、偶然性和必然性分析,不難發現:在實驗室安全事故中,人為因素占據主要地位。安全意識淡薄是導致實驗室安全事故發生的重要原因,通常個人不安全行為和失誤導致的事故占據較大比重。據臺灣慈濟大學實驗室安全衛生教育訓練教材介紹,實驗室安全事故中由于人為引起的事故比例占到98%。可見,人在事故發生和預防中起著決定性的作用。
2實驗室安全事故的表現形式
按照發生概率和危害程度大小來分,高校實驗室安全事故主要表現為5種形式:①火災;②爆炸;③毒害;④機電傷人;⑤設備損壞。火災事故多數由于非正確使用或管理電源、不當操作、線路老化等原因造成;爆炸性事故多發生在具有易燃易爆品或壓力容器的實驗室;儲存有化學藥品和劇毒物質的化學化工實驗室易發生毒害性事故;機電傷人事故在有高速旋轉或沖擊運動的機械實驗室內容易發生;爆炸、毒害、機電傷人和設備損壞事故的發生多與違規操作、設備老化和管理不善等原因相關。
3高校實驗室安全管理模式
目前,國內高校實驗室安全工作多數由校辦、保衛處、設備與實驗室管理處或負責環保的部處來共同負責,在安全管理工作中,相關處室工作側重點各有不同,比如保衛處主抓消防和治安,也涉及部分危害公共安全的劇毒品、易燃易爆物品、易制毒化學品和放射性物品等;設備與實驗室管理處的實驗室安全工作重點是實驗室的技術安全指導、危險物品的申購、使用以及存放和廢舊試劑處理等工作;負責環保的部處,如后勤保障處等則側重于從環境安全角度進行管理。
二、實驗室安全面臨的問題
高等學校實驗室安全問題一直不容樂觀,近幾年發生在校園內一系列的安全事故表明,實驗室安全問題一直是對校園安全構成危害的重要原因,盡管學校的安全管理工作已有所加強,但與國外大學實驗室安全管理工作相比,仍然有很大差距。
1安全意識淡薄
近些年,我國逐步加強了對國民的安全素質教育,但是,由于中學階段學生安全知識與能力的考核體系尚待完善,很多中學缺少組織學生開展安全演練的條件,因此,相當一部分學生在進入大學階段之后,對安全和環保的意識依然淡薄;另一方面,高校的管理人員對安全工作重要性和安全責任認識不夠,思想麻痹,心存僥幸,依舊存在對安全管理工作敷衍了事現象。
2安全體制不健全
當前,高等學校校園安全工作多數采用由不同職能處室分塊管理的管理體制。在這種模式之下,容易出現部分管理職責交叉重復的現象,造成管理效率不高;另一方面,學校缺少對校園安全整體設計與統籌考慮,難以形成統一的安全保障體系。
3安全教育不足
安全教育是安全管理的重要內容之一,充實的安全教育可以提高人們的認識和安全素質,是防止各類事故發生的最重要因素,是落實“安全第一,預防為主”安全管理方針的具體體現。然而,由于對實驗室安全問題缺少科學認識,一些學校對師生安全教育的重視不夠,安全教育內容貧乏、方式單一、考核要求不高,沒有能夠讓學生從安全教育中獲得安全知識與技能,在實驗過程中,學生常常表現出畏懼和害怕心理,顯示出高等學校安全教育的不足。
三、實驗室安全工作策略
實驗室安全是實驗室建設和發展的重要組成部分,是一項系統工程。實驗室從新建伊始的規劃設計到建設期間的改建、擴建直至建成之后的運行維護,始終有安全問題貫穿其中。因此,學校需要在實驗室建設過程中的每個環節加強安全隱患的排查,將安全問題消滅在萌芽之初。同時,學校需要對實驗室安全工作進行系統設計與規劃,建立和完善安全管理體系,加強師生的安全教育,開展安全領域的學習研究,通過制度化、規范化和標準化建立長效機制,保證實驗室的可持續安全管理。
1廣泛開展安全教育,提高學生安全素質
安全教育是實驗室安全管理的重要內容,是保障高校實驗室安全的重要措施和關鍵所在。高等學校需要大力開展安全教育,在校園內普及安全知識,通過實施安全教育,讓學生掌握基本安全常識,學會運用所學學科系統的安全知識,在試驗和科學研究中熟練掌握安全技能。在教學環節安排上,既要開展入學安全常識教育,也要進行與專業學習相關的安全培訓。通過系統的安全理論教育,讓學生知道國家的法律法規。知道實驗室安全規則的必要性,提高學生的安全意識。同時,還要嚴把考核關,建立嚴格的實驗室準入制度,要做到未經安全培訓、未通過考試,任何人都不得進入實驗室。
在教學內容安排上,實驗室安全主管部門與院系一起共同組織編制安全教育素材,通過發放學習材料,舉辦各種講座,開展安全知識比賽,觀看錄像和課堂教學等多種形式,豐富實驗室安全教育內容。通過在校園網絡、廣播、校內報刊開設實驗室安全教育欄目,廣泛開展實驗室安全教育。同時,學校還需要制訂安全預案,組織師生開展實驗室安全演練,切實提高學生的安全素質。2009年7月頒布的《高等學校消防安全管理規定》要求“學校應當開展消防安全教育和培訓,加強消防演練,提高師生員工的消防安全意識和自救逃生技能……對進入實驗室的學生進行必要的安全技能和操作規程培訓”。
2明確安全管理機構,建立安全管理體系
實驗室安全管理體系是一項綜合管理體系,包括完善的管理體制、健全的管理制度、安全教育制度和可靠的安全技術。國外知名高校都建有高效的實驗室安全管理體系。美國麻省理工學院(以下簡稱MIT)建立了“環境、健康和安全(Environment,Health,and Safety,EHS)”管理系統,由EHS總部、EHS辦公室和EHS委員會組成;EHS總部負責EHS領導層架構、出臺可持續性方案、參與環保政策制定、協調EHS管理、監管EHS辦公室工作;EHS辦公室負責EHS的管理實施與操作層面的工作;EHS委員會負責監督MIT的EHS管理系統的實施,致力于環境保護等工作。香港科技大學的校長是全校安全管理的總負責人,管理行政事務的副校長負責安全管理實務工作,校長委任不同部門職員為安全委員會成員,行政副校長為委員會主席,該校所有部門均要委任一位兼職的安全主任,協助統籌及推行部門內的有關安全管理事宜,同時香港科技大學設有健康、安全及環境處,負責編撰大學安全手冊,提供安全指引、技術支援及各類與安全有關的服務,協助部門實踐安全操作要求。國內高校同樣需要建立校級層面的實驗室安全工作委員會,明確實驗室安全工作的主管部門,同時校內院系也要確定相應主管領導,明確管理人員,形成層層落實管理責任的格局。
在建立和完善管理體制的基礎上,高校還需要按照《中華人民共和國固體廢物污染環境防治法》、《高等學校實驗室工作規程》、《高等學校消防安全管理規定》、《易制毒化學品管理條例》、《廢棄危險化學品污染環境防治辦法》等相關國家法律法規制定校內實驗室技術安全管理條例,要求各學院根據學科專業特點制訂專業實驗室安全管理規章制度,逐步健全實驗室安全與環保管理制度。同時,由于實驗室安全工作是隨著實驗室技術的發展而發展,因此學校還需建立安全教育制度,不斷推進安全教育并在實務中使用可靠的安全技術,以適應實驗室安全工作的需要。
3深入開展安全研究,逐步建立長效機制
安全問題一直伴隨著人類科學發展的全過程,同時也是高等學校人才培養和科學研究過程中始終面臨的問題。國內高校需要借鑒國外大學的一些成功經驗,在教育教學和實驗室建設與管理的過程中深入開展安全領域的理論與技術研究,通過組織校內外專家編寫安全書本教材和電子教材,制作網絡視頻學習資料,建立安全考試與測試系統,不斷擴大安全研究與實踐成果;通過制度化、規范化和標準化來建立實驗室安全的長效機制;通過大力倡導實驗室安全文化,樹立安全價值觀念和社會責任意識,逐步實現學校師生內在安全需求與外部環境安全的和諧統一。
四、結語
高校實驗室是人才培養的重要基地,實驗室安全是實施人才培養和科學研究的根本保證。實驗室安全工作需要高校發揮每一個大學人的作用,運用科學的管理制度和安全技術,為人類建設一個持久安全的物質家園和精神家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