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工業革命”之后,鋼鐵制造、發電技術造就了一大批企業和技術工人,大部分工廠已經面臨產能過剩的窘境;
在“信息技術”革命之后,也造就了一批類似“富士康”等精密儀器制造“血汗電子工廠”;
在正在進行和即將到來的“生物技術”革命,是否又將在中國只能造就一批“基因檢測工廠”?
對于從事該行業的人來說,被“認證”,的確是件好事。從此對于醫院、婦幼保健所等不愿意花大錢買儀器的機構來說,獨立的第三方實驗室是他們首要之選。
從此,獨立的第三方實驗室只要將證辦下來,源源不斷的樣品從祖國的四面八方送來,進口的機器在24小時不停地測序著。
采訪過一些在獨立試驗室進行“高大上”測序及分析的孩子,他們平均年齡在26歲左右,一般從事基礎操作工作的為生物專業大專和本科生,碩士研究生以分析數據為主,也有部分參與博士研究生進行部分試劑耗材的研發。
以“第二代測序”為例,在構建文庫之前,需要進行較為復雜的“樣品前處理”,而現在在中等以上規模的實驗室也基本形成了流水線式的操作。
站在實驗室外,看著里面的實驗員裹得非常嚴實,露出的雙眼也帶著防護眼鏡,冰箱里堆積著大量的血液樣品,他們快速地用手中的移液器取樣、加樣……這樣的動作的一個樣品制備室每天大概需要重復200多次。
創新不足:基因測序現有專利技術與市場潛力分析
專利是世界上最大的技術信息源,據實證統計分析,專利包含了世界科技技術信息的90%-95%,它同時是一個民族創新的重要體現。
生物專利,是指生物技術產生有應用價值的科研成果后,通過專利申請程序獲得的專利權。包括生物藥品專利、生物農藥專利、生物方法專利和生物制劑專利等。
前幾年,生物專利主要集中在發達國家,我國的生物專利數量比較少,當時與我國的研發水平相對落后及我國研發人員的專利意識弱有關。
而現在,得益于國家在高新企業申報方面的門檻、高校評選晉升職稱加入專利發表一項以及群眾知識產權保護意識的增強,我國在生物領域的專利也不斷增多。以至于出現了很多沒有實際轉化意義的“垃圾專利”實際上指的是那些沒有任何創新內容的專利。
這些垃圾專利已經被利用為騙外行的新手段,很多造假者故意申請垃圾專利,一來吸引風投和外行的注意;二來有利于自己成為國家高新技術產業,享受特殊的政策和優惠。
正是一些垃圾專利難以轉化成生產力,甚至一些“專利”都處于睡覺階段,在獲批之后鮮有問津。基因行業作為“專利”申請中的特例,未來的基因診斷、基因治療技術都將建立在基因序列的基礎之上,因此科學界、生命科學技術公司都在極力爭奪基因資源的基因專利權橋頭堡。
且不說我國在“基因專利權”方面與美、日、歐的差距;就目前國際上,基因測序已經形成明確的產業鏈分工:上游為設備和耗材供應商,Illumina等少數外資企業憑借技術壟斷市場,中國在此類儀器方面的非常不占優勢(就像中國的其他制造業一樣,機器生產線依賴進口);
中游為第三方測序服務供應商,需依賴設備投入、運營管理與終端維護開發,是目前中國企業最具優勢的一環,中國的測序實驗室在各大城市的“生物谷、生物產業園區”如雨后春筍般成立;
下游為生物信息分析服務商,現處于起步階段,由于數據分析的技術瓶頸日益突顯,待發掘的市場潛力最大,也逐漸形成了一個新的職業——“遺傳信息分析師”。
但綜上分析,中國在基因市場的主要增長份額仍然集中在“中游的實驗室”,隨著國人對基因的認識逐漸加深,其規模也將不斷龐大。
標準未定:基因檢測獨立第三方實驗室究竟應該如何定位?
由于基因測序是近幾年興起的行業,它并不像食品、服裝等消費品的檢測已經在全世界形成了統一的標準。
例如我們熟知的全球領先的檢驗、鑒定、測試和認證機構SGS(瑞士通用公證行),可進行各種物理、化學和冶金分析,包括進行破壞性和非破壞性試驗,向委托人提供一套完整的數量和質量檢驗以及有關的技術服務,提供裝運前的檢驗服務,提供各種與國際貿易有關的諸如商品技術、運輸、倉儲等方面的服務,監督跟購銷、貿易、原材料、工業設備、消費品遷移有關聯的全部或任何一部分的商業貿易暨操作過程。
以及在中國已經開展了近150年業務的法國必維國際檢驗集團(俗稱BV集團),他們在質量、健康、安全,環境(QHSE)和社會責任(SA)領域,BV為各行各業的客戶提供檢驗、認證、咨詢、工程控制以及社會責任審核的專業服務,特別是在汽車、航空航天、清潔發展機制(CDM)、電子、食品等行業中擁有較大優勢。
我很好奇,隨著基因檢測行業的不斷成熟,咱們的基因測序行業是否也能出現一個像SGS、BV一樣大的檢驗檢測公司呢?還是未來有一天基因測序只不過是SGS、BV其中的一項業務。
總結
在上世紀末,很多高考學霸們都表示被“21世紀必定是生物產業的時代”這句口號給“忽悠”而踏入了生物領域,這也導致今天的大量生物學子們面臨“難就業、低就業”的尷尬境地,平時做實驗所用的實際不是有劇毒就是“致癌致畸致突變”,每天重復同樣的工作還不一定能保證次次成功。
由于這個行業最不缺人才,博士、博士后的海龜滿地都是,學生物專業讀個本科、碩士就跟其他專業的大專生類似,從事一線的樣品制備、檢測工作。
這不得不讓人質疑,高校流水線的“精英培育”將曾經的學霸輸送至另一類世界大工廠——“生物制造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