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發表在《Nature Medicine》雜志上的一項研究稱,一臺放在桌上的小設備可以通過檢測血液中惡性瘧原蟲生長過程中產生的瘧色素( haemozoin)診斷出瘧疾感染。如果該技術能夠廣泛應用,將有助于偏遠地區瘧疾的檢測和治療,在這些地方常規的檢測手段根本無法發揮作用。
常規檢測手段
診斷瘧疾感染的常規方法是通過顯微鏡在患者的血液樣本中尋找導致該疾病的惡性瘧原蟲。這種方法需要一名有經驗的專家或者醫生,否則很容易出現人為的錯誤。還有一些其它的檢測技術不能夠定量,并且昂貴,在發展中國家使用尤為不切實際。
新技術MRR
新加坡麻省理工學院聯盟研究和技術中心的生物工程師Jongyoon Han和他的同事們開發了一種可以避免上述瘧疾檢測技術中眾多問題的新型診斷技術。該技術只需要10微升的血,可在短短幾分鐘內提供診斷結果,成本不到10美分,并且不依賴于技術人員的專業知識和昂貴的檢測實際。
感染惡性瘧原蟲的紅細胞
惡性瘧原蟲入侵紅細胞后會以紅細胞中的物質為食,將血紅蛋白分解成血紅素和氨基酸。其中,血紅素是一種含鐵的化合物。游離的血紅素是有毒的,瘧原蟲會很快將其轉化為不容性晶體瘧色素。Han和他的團隊運用一種叫做核磁共振弛豫(magnetic resonance relaxometry ,MRR)的技術在感染惡性瘧原蟲的人和小鼠血液樣本中檢測瘧色素的磁信號。
MRR是一種核磁共振(NMR)光譜, NMR是化學分析的主要技術。雖然NMR儀器出了名的龐大,但近年來,研究人員已經將它們的尺寸降低到足夠小的程度。
當惡性瘧原蟲在血液中的濃度達到每微升感染10個細胞時,MRR就能夠檢測出來;然而,傳統的顯微鏡技術只有在每微升感染至少50個細胞時才能檢測出來,這也是臨床病癥出現的開始。
該技術還包含了一個很重要的進步,研究人員可以省去在實驗室中處理血液樣本的步驟,直接進行瘧色素檢測。研究瘧疾的免疫學家 Carole Long說:“如果該技術能夠用來檢測臨床上獲得的血液樣本那就再好不過了。”
科學家質疑該技術
然而,生物物理學家Stephan Karl表示,雖然這項技術看起來非常有前途,但是需要提醒的是大多數的瘧疾感染不會產生大量的瘧色素。從研究人員提供的數據可以看出,將該技術廣泛應用于瘧疾診斷還有很長的路要走。
Han也表示將該技術用于檢測實際患者的血液樣本確實還存在一些問題,但是他和他的團隊已經在努力解決這些問題了。其中,尤為重要的是,他們要弄清楚基因組成和飲食習慣等因素對不同的人血液的影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