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析人士指出,繼去年10月健康服務業頭號政策出臺,相關產業蓄勢待發。誰將最先把握政策時機、贏得發展一直為人矚目。上述論壇的舉辦,意味著檢驗醫學搶閘領跑,欲通過引進國際先進教育資源和領先技術,推動中國檢驗醫學的快速發展及國際化進程。
在美國和日本等地,獨立第三方醫檢機構從20世紀60年代開始壯大,到2010年美國第三方醫學實驗室的市場規模在200億美元左右,占據美國醫學檢驗行業超過三成份額。與此相對,中國第三方醫檢僅有18年歷史,但在經濟下行時期依然保持逆勢走強,行業年復合增長率接近50%,增速為國外同行的5倍以上,顯示出驚人的成長性。
行業分析機構的調研顯示,2009年我國各類衛生機構的業務收入約為1.03萬億元。而在醫療費用中,大約8%到10%的成本是花在檢驗上,藥費則占40%,由此推斷我國醫學診斷收入年約為800億-1000億元。尤其是近年來,發改委不斷打壓藥價,檢驗費用已成為一些醫院的主要收入來源之一。于是,有些醫院就會將做不了或不賺錢的項目外包,賺取其中的差額。
為何第三方醫檢如此受歡迎?美國病理執業醫師李洪波博士認為,對設備簡陋的中小醫院、診所和社區門診而言,第三方醫檢可以有效規避醫院在實驗室設備、軟件、人員等方面的高額投資,同時又極大地提高對病癥的診斷精確度。對于三甲醫院,部分高端檢驗項目對設備、人員要求高,投入大,第三方醫檢機構可以集中承接和外包這些項目,節省投入,同時提高專業化水平和規模效益。
行業投資人士指出,近年來,第三方檢驗機構從醫院承接的檢驗業務出現爆發性增長,雖然整個行業在國內還處于起步階段,但是比起醫療產業的其他子行業,其發展速度足以讓整個行業都感到震驚。“這是政府大力鼓勵基層醫院將檢驗業務外包給第三方醫檢機構的信號。預計未來幾年,第三方檢驗將產生數百億元的市場份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