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M2.5推動環境監測儀器市場擴容
可以看到,自從2011年PM2.5越來越多地進入公眾視野之后,極大地推動了我國環境監測的進程,全國各地紛紛于去年開展了PM2.5的監測工作。2012年,環境保護部副部長吳曉青曾表示,“十二五”期間,國內要建設近1500多個PM2.5監測點位,前期投入將超過20億元,同時PM2.5檢測儀器的使用壽命為3年左右,后續還將有持續的新增需求。
就霧霾的構成來看,北京大氣中的PM2.5有22%源于機動車尾氣排放;17%源于煤炭燃燒,如電廠、鍋爐排放;16%源于揚塵。據研究,PM2.5的產生更多的是廢氣排放的二次污染,我們在關注PM2.5監測的同時應更多的關注這些污染的根源,像在北方其他一些省份,煤礦、鋼廠、火電廠更多,加上冬季供暖,二次空氣污染就會更加嚴重。盡管PM2.5監測工作已經獲得較大的進展,但目前監測PM2.5數據的主要是一些一、二線城市,隨著中國城鎮化進程的加快,三四線城市能源消費和機動車保有量都會出現快速增長,排放的大量二氧化硫、氮氧化物與揮發性有機物導致細顆粒物、臭氧、酸雨等二次污染呈加劇態勢,環境監測向三四線城市覆蓋的趨勢將隨著城鎮化的進程同步推進。
目前中國已經構建了涵蓋內陸、海洋以及空間三位一體的環境質量監測體系,監控了包括大氣、水、土壤、輻射、噪聲、海洋、區域生態環境等在內的一系列環境問題,中國對環境保護意識的提高也推動著環境監測儀器產業的水漲船高。

圖 中國環境質量監測體系
暗潮涌動,環境監測儀器競爭格局悄然改變
環境監測市場擴容背景下各儀器廠商面臨巨大的發展機遇,但由于技術水平的差異,國內外廠商就細分領域展開了激烈的角逐。僅就PM2.5監測設備市場而言,美國TFS(賽默飛世爾)、美國MetOne、法國ESA(蘇氏環境)等掌握著市場話語權,國內只有雪迪龍、聚光科技、先河環保和天瑞儀器等有限的幾家公司涉及該領域,技術與國外有較大差距。我國PM2.5的監測設備和技術還主要依賴進口,國外產品占70%以上市場份額。技術要求稍低的PM10監測儀器基本實現國產,國產儀器明顯的價格優勢也讓進口產品在中低端市場幾無立足之地。
無獨有偶,在環境監測儀器的其他領域也面臨類似的問題,整體表現為低端產品的重復生產制造嚴重;具有自主知識產權的儀器種類較少;穩定性和可靠性不足。具體來看,國內監測儀器廠家多集中在廢水、廢氣、水質、空氣質量監測等在線分析領域,CEMS同類產品居多,企業利益短視現象較為突出。高端監測分析儀器偏少,仍然被國外壟斷,例如GC-MS、ICP-MS、LC-MS等。同時,除原子熒光外,其他環境監測系統雖然目前國產的也可以滿足使用需求,但一次儀表、傳感器等核心部件仍然依賴國外進口。再加上穩定性、抗衰老性等問題導致ABB、哈希、熱電、島津等外資品牌占據了較大的市場份額和中國的高端市場。
但也要看到,國內政府機關、科研院所和儀器制造企業等都在大力支持和投入研發工作,并已經開始進入高端市場,而包括以股權投資和并購在內的資本市場運作也在加速。同時,面對市場導向和內資企業策略的變化,外資企業也在大力推進本土化進程。在行業快速發展的同時,行業競爭格局正在悄然改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