獨立第三方檢測企業的存在有著其自己特別的意義,既是政府監管的有效補充,幫助政府擺脫“信任危機”,又能為產業轉型升級提供支持,為產業的發展提供強有力的服務平臺等。華測檢測董事長萬峰將其稱為“促進經濟發展的助推器”。近年來,隨著人們生活水平的提高以及國際貿易壁壘的加劇,我國第三方檢測行業快速發展。
我國第三方檢測市場現狀
2010年,我國檢測市場規模在650億元人民幣左右,2012年,我國檢測市場規模達到900億元人民幣。檢測市場快速增長不僅促進了國內檢測機構迅速發展,也吸引了國外檢測機構來華投資建立實驗室?,F在,國外一些著名檢測機構如SGS、BV、ITS等早已進入中國市場,并在多個地區建立分支機構或與地方檢測機構展開合作;國內第三方檢測機構如華測檢測、電科院、迪安診斷也發展迅速,并成功上市,為進一步大規模擴張做了充足的資金準備。
但是,中國第三方檢測行業的快速發展難掩全球低迷的經濟態勢,西方國家購買能力減弱致使中國生產企業陡增生存壓力,使這些企業很容易把成本及其他壓力傳遞給檢測機構。不僅如此,日益苛刻的客戶需求、檢測機構間的低價競爭、檢測行業高端人才的嚴重匱乏等因素,都成為中國檢測機構快速發展的障礙。
中國第三方檢測行業如何發展,向何方向尋求突破,已成了一道擺在眾檢測機構面前的難題。在日前召開的第四屆第三方檢測論壇上,來自國內外著名檢測機構的企業家們,就上述問題各自闡述了自己的觀點并展開了激烈的討論。
我國當下檢測市場的挑戰與應對
據歐陸檢測技術服務(上海)有限公司董事長秦殊涵先生介紹,我國檢測市場總體來說還是一個蓬勃發展的市場,人們關于環境健康等方面不斷提高的要求給檢測機構帶來了眾多的商機,但全球低迷的經濟態勢等原因使中國生產企把成本及其他壓力傳遞給檢測機構,并且檢測服務變得日用品化,客戶可以像選購商品一樣在貨架上挑選服務機構的服務,給檢測機構帶來競爭壓力。因此,檢測市場的高利時代已經或者正在過去。
秦殊涵先生認為,應對檢測市場的挑戰,需要制定合理的企業發展戰略,這與企業領導力直接有關。各檢測機構的企業家們需要明確機構定位,采用明晰穩健的策略,潛心經營;要提高企業素質,使硬實力與軟實力平行發展;不僅要懂市場、懂客戶,還要懂員工,注重人才的培養與團隊的建設。
各類檢測機構的發展方向預測
InterTek(天祥)集團中國區總裁柏學禮先生分析了現有中國檢測機構的主要類型和特點,中國檢測市場政府實驗室、國際檢測機構、民營檢測機構三類并存。政府實驗室、有政府背景的檢測機構、國營檢測機構,通常既當裁判員,又當運動員;傳統綜合性、專業性的國際檢測機構,完全參與市場競爭,業務范圍廣,國際國內服務網絡齊全;中國本地私有檢測機構,除了個別檢測機構具有一定規模外,通常屬小型企業,往往在某一個領域、特定的客戶對象中發展業務。
關于中國檢測市場未來發展預測,柏學禮先生認為,中國檢測市場規模將繼續擴大,主要體現在以下幾方面:(1)中國消費市場從“生產型”消費進入“享受型”消費,對消費產品有更高的要求;(2)產品升級換代,對檢測行業提出更高的要求(汽車、軌道交通、食品、化妝品、大型工程等);(3)可持續發展給檢測機構帶來商機(綠色、環保、低碳、新能源);(4)不斷發現的有毒有害化學品,需要大量的化學測試去保證質量、安全(REACH、SVHC、ROHS、MSDS、ECOetc)。
關于中國第三方檢測機構的發展趨勢,其預測:(1)現有政府、國營檢測機構將進一步改革,將會保留極少數政府實驗室,政府實驗室將不參與競爭,其他事業、國營檢測實驗室將逐漸變成真正企業,平等參與競爭,既當裁判員又當運動員的情況將逐步杜絕;(2)政府利用、采購第三方實驗室服務的情況會越來越多;(3)在市場準入方面,資格認定方面,機構的所有制不再是關鍵,能力、水平、質量將起決定性因素。(4)隨著市場競爭,一部分低價、低質檢測機構將被市場淘汰,綜合性、專業性的檢測機構是主要發展方向;(5)未來的競爭,主要不再是價格的競爭,而集中于技術能力、人才、解決方案、質量與效率、網絡布局的競爭;(6)第三方的角色進一步向第二方服務發展。
第三方檢測機構如何發展:創新or模仿
創新—第三方檢測持續發展的驅動力
SGS-CSTC通標標準技術服務有限公司總裁申屠獻忠先生闡述了檢測機構為什么要創新?因為新材料不斷被研發,產品種類和不斷更新換代,各國質量和安全法規的不斷提高以及世界經濟形勢對貿易的影響,都促使檢測行業要不斷創新。
創新方面包括:檢測機構研發中心的能力要創新,要追蹤全球最新法令和標準的更新,研發針對新產品和新標準的檢測方法;運營模式要開拓創新,對運營體系的精益化改造,著眼于更高的產能和效率,創新薪資激勵措施,注重中西部內陸地區的能力建設,著力培養國內市場;積極開拓新興服務能力。
而企業創新的兩大基石,申屠獻忠先生認為:一是員工,一是企業文化。檢測機構需要加強校企間的合作,完善內部培訓體系,用職業發展吸引人才,用價值觀留住人才;在企業文化建設方面,檢測機構應發布創新政策,用制度培育創新文化,把每年不低于15%的固定資產用于孵化創新項目,將量化的創新目標納入中高層管理人員的考評。
創新—成立實驗室檢測聯盟
關于創新,申屠獻忠先生還呼吁政府管理部門用創新的管理模式和管理思路來營造公平公開的市場環境。而國務院正好于日前頒布了《質量發展綱要(2011-2020)》,《綱要》中明確要求:加快檢驗檢測技術體系建設,構建一批具有自主品牌的專業實驗室檢測聯盟。這將是促進我國檢測機構發展的一種創新模式。
江蘇出入境檢驗檢疫局紡織工業產品檢測中心副主任鄧瑾女士介紹了剛剛成立不久的、具有自主品牌的專業實驗室檢測聯盟——紡織檢測聯盟建設與發展情況。該聯盟由江蘇檢驗檢疫局(無錫)等五家單位發起,目的是通過構建具有自主品牌的專業實驗室檢測聯盟,不斷增強技術性貿易措施應對和實施能力,加強檢驗檢測技術能力建設。
聯盟將以開展紡織產品檢測、科研和技術服務為基礎,以“先行先試、資源共享、優勢互補、共同發展“為原則,以專業技術服務平臺為樞紐,積極開展檢測技術、業務合作和科研攻關,努力將聯盟建設成為“提供質量技術的服務平臺、技術信息的共享平臺和科技創新的支撐平臺”。
模仿—香港的第三方檢測機構發展模式值得借鑒
華測檢測董事長萬峰先生在報告中指出,我國第三方檢測行業的發展可借鑒香港檢測行業的發展戰略和模式。香港檢測行業的發展戰略如下:2008年10月,香港行政長官成立經濟委員會,以監察及評估金融海嘯對本地及全球市場的影響,并選定六項具有明顯優勢和發展潛力的產業,檢測和認證是其中之一;2009年9月,香港政府成立香港檢測和認證局,以推動檢測和認證產業的發展;檢測和認證局通過多種途徑,大力推廣香港的檢測和認證服務;香港政府化驗所將更多的定期食品監控測試工作交給私營實驗所;香港檢測和認證局在特定行業進行重點發展檢測和認證服:中藥、建筑材料、食品、珠寶。
香港標準及鑒定中心業務發展部總經理曾志剛先生介紹香港第三方檢測機構的發展歷程和現狀。據統計,2010年,香港約有610間測試、認證及檢測機構,從業人員12390人,2010年為香港經濟帶來直接貢獻約52億元,有1239億港元的增加價值。
曾志剛先生認為,除香港特區政府近年對檢測行業的支持外,香港檢測行業發展成功的經驗可從宏觀和微觀兩方面來分析:從宏觀上講,香港市亞洲的貿易和航運中心,背靠中國市場和“世界工廠”,并且有公正的法制管理和開放的營商環境;從微觀上講,香港檢測機構具有國際企業管理水平和高效運作能力,具有多年建立起來的商業公信力,并且香港檢測市場相對成熟,專業人才儲備雄厚。
會議現場
柏學禮總裁:中國各類檢測機構的發展與走向
申屠獻忠總裁:創新:第三方檢測持續發展的動力
秦殊涵董事長:當下檢測市場的挑戰與應對
萬峰董事長:使檢測行業成為經濟發展的助推器
曾志剛總經理:香港第三方檢測機構的發展和走向
鄧瑾副主任:著力構建具有自主品牌的專業實驗室檢測聯盟——紡織檢測聯盟建設與發展
圓桌會議現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