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某種尖端科研儀器在歐美國家只有幾臺,但在我國卻能找到十幾甚至幾十臺時,您會為國內科研力量的“壯大”感到興奮嗎?
事實上,僅就數量而言,國內某些高校和科研院所的設備擁有量并不次于國外。以某種型號的衛星地面接收站為例,美國在2009年只擁有16座就已滿足需要,而我國早在2005年就建成了30座,僅北京就有8座。
然而,一些業內學者對此并不興奮。相反,他們感到的是深深的憂慮。
紅火的背后
2011年底,中國儀器信息網公布了國內部分高校及科研院所當年下半年的儀器采購情況,涉及的單位為41所,用于購買科研設備的總金額達4.49億元。其中,部分單位半年間用于科研儀器的采購經費就超過3600萬元,采購費用最低的也達三四百萬元。
值得注意的是,該網站同時聲明,該數據僅是對涉及金額較大、采購項目較多的招標、中標信息進行的統計。實際數字可能還要更多。
然而,當采購市場一片“紅火”的同時,它們的使用情況又如何呢?
2008年,青島市生產力促進中心曾作過一個統計,當年該市大型儀器年均開機時間為435小時,就是說,這些儀器一年開機只有18天。
華東理工大學實驗室與裝備處處長藍閩波此前向媒體透露,一項針對全國高校40萬元以上儀器設備使用情況的調查顯示:目前國內有近一半高校大型儀器的使用效率不高,近1/3的大型儀器使用效率極低。
換句話說,國內的大型儀器雖然數量眾多,但其中至少2/3以上的使用效率有待提高。
評價體系有問題
上世紀90年代,中科院院士饒子和曾在英國學習工作了一段時間。他發現,當地一所大學購買了某臺尖端科研儀器后,該地區其他大學就不再重復購買,而是借助相關政策,實行儀器共享。
“這樣的模式無疑為高校和科研院所省下了大量資金。然而遺憾的是,這些經驗直到20年后的今天,依然沒有被我國相關機構學習。一臺重要儀器的共享不但在校際,甚至在校內都很難推廣。”饒子和說。
“這其實有一個認識誤區。”在接受《中國科學報》記者采訪時,哈爾濱工業大學校長王樹國表示,很多人都將不同科研機構間的關系定義為“競爭關系”,似乎將科研儀器借給別人使用,就是在搶奪自己的資源。他認為,這種誤區產生的重要原因,在于現行的科技評估體系還有不盡合理之處。
“科研機構間不合理競爭關系的產生,源于現行評價體系將科研人員的職位晉升、資源獲取乃至工資待遇,都與其科研成績緊密地聯系在一起。”王樹國表示,這就導致科研人員將科技成果看得過重,“誰的成果先出來誰受益,這很容易使人們相互提防。我們需要適當弱化成果與名利的聯系,變競爭為共贏”。
需要制度調控
事實上,對于大型科技儀器的共享問題,相關部門也在不斷摸索改進措施。早在多年前,教育部就設立了高等學校儀器設備和優質資源共享系統項目;近年來各地建立的區域性共享平臺也越來越多。然而受各種條件所限,這些舉措的效果有限。
一直關注此事的華東理工大學副校長錢鋒在接受采訪時表示,我國尚缺乏獎勵和約束科研機構共享儀器的調控機制,導致科研人員“動力不足”。
據錢鋒介紹,大型儀器設備的購置和運行維護費用一般都很高,但這筆費用大部分為國家投入,而且由于儀器設備的利用率和使用效益并沒有與單位利益直接掛鉤,導致這些設備用好用壞一個樣,用多用少一個樣,利用效率自然難以提高。
對此,他建議相關部門應制定一套專門的激勵機制和考核制度。“通過評估,對儀器使用率高、管理措施落實好的單位和人員予以獎勵。而對于設備共享率過低的單位和部門,可以通過削減其相關專項經費投入的方式予以警告,如果能夠雙管齊下,相信我們的儀器設備共享率會有明顯提高。”錢鋒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