歐盟安全標志CE、瑞士的SGS、美國安全檢測UL、德國的TUV……在當前大大小小的展會上,琳瑯滿目的國際認證證書被參展玩具企業放大并擺放在顯眼的位置,以向客戶證明產品的安全。然而,玩具買家表示,供應商獲得質量認證,并不知道證書對自己有何幫助,也不了解買家真正的需求。7月20日,《歐盟玩具安全新指令》正式實施,其標準從此前的16條大幅增加到57條。美國消費品安全委員會也決定從8月14日起,在美國市場上制造、銷售的兒童玩具產品鉛含量標準從之前規定300ppm降低至100ppm。歐美輪番出臺玩具安全新規,對全球最大的玩具生產國和出口國中國的沖擊是顯而易見的。
一張國際認證證書,最多只能幫助玩具制造商拿到訂單,而訂單之后是更加昂貴和苛刻的質量檢測。
東莞玩具協會副會長陳祥佑表示,企業應對新規的檢測費用不可避免地增加,所以部分代工企業不敢接大單,因為協議價格提不了,而上游成本波動卻很大,“檢測費用根本承擔不起”。東莞一家玩具企業負責人稱,現在根本不敢接來自美國的訂單,以免踩上“地雷”,“萬一在美國被查出不合格的產品,損失將更大”。
環球市場集團GMC(Global Manufacturer Certificate“環球制造商”)一玩具買家表示,作為買家,肯定希望制造商不斷制定新標準,制造出符合國際要求的產品。但是,制造商不斷獲取質量認證,而他們本身對質量認證也不了解,不知道對自己有什么幫助,也不知道我們買家真正的需求。
事實上,質量認證是進入市場的“敲門磚”,單個制造商獲得認證難度大、費用高。環球市場集團CEO凌風建議,制造商可通過行業名義,以生產相近性或互補性為基礎,抱團參與國際質量認證,降低費用的同時,以“群體”效應來增強信譽度。
“但是獲得國際質量認證就像‘貼牌代工’一樣,玩具制造商始終掌握不了市場話語權。”凌風指出,玩具制造商要在群體認證的基礎上,嚴厲規范行業內的質量監管,形成自己的一套質量管理體系,最終擁有自己的質量認證體系,構建自我品牌的信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