據廣州日報消息,日前,廣東省微生物研究所研究員楊小兵指出,現有的食品安全標準未能與時俱進。“我們現有的食品安全標準存在著時效性、代表性和科學性的問題。”楊小兵尖銳地指出,相當部分標準的內容存在互相引用,沿用原有數據的情況。“經常是你抄我的,我抄你的,沒有及時更新。”很多新的食品添加劑或農藥出現了,但制定標準的人也不知道,比如,用于食用菌種植的一種農藥“多菌靈”,雖然毒性不強,但半衰期卻長達20多天,本應限定使用的用量和品種的,但現在濫用情況嚴重,檢測標準也沒有明確規定。此外,一些已經不再使用的添加劑或農藥,又沒有從標準中剔除,例如,現有的食品標準里還保留著停產多年的六六六、滴滴涕的限值標準。
“如今,非法使用添加劑的案件,層出不窮,屢禁不絕,而且愈演愈烈,這是為什么呢?”楊小兵分析,主要原因是各種各樣的化學添加劑實在是太多了,查不勝查,監管者不知何時何地會發生何種事件,只得頭痛醫頭腳痛醫腳,疲于奔命。
建議一:推動生產加工集約化
“保證食品安全,應該推動生產加工的集約化。”楊小兵說,沒有生產商和品牌的食品,很難進行監管、溯源和獎懲。他建議,即使是包干到戶的農業生產,也應該組建合作社或公司+基地+農戶的集約化經濟模式。“保證食品安全,還應該嚴密管控批發市場這一產銷關鍵控制點。”
建議二:實行舉報獎勵制度
楊小兵還建議實行舉報獎勵制度。“舉報者可以按非法所得的一定比例得到獎勵。”他說,“這樣,舉報者才有積極性。如果有人懷疑某種食品有問題,就可能愿意自己掏錢去檢測;而且,這也會鼓勵生產廠家的化驗員等知情員工站出來舉報。否則,單靠監管者一一來排查,難度很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