洗蝦粉、漂白蘑菇、瘦肉精、染色饅頭……類似食品安全事件接二連三地發生。從市場到企業再到市民的餐桌,其間每道環節都有相應的監管,然而,多個部門管不好一塊豬肉、一杯奶、一個饅頭……這其中監管環節有漏洞是毋庸置疑的。但是由于現狀由來已久,有些還不是很容易就能改變的。這些監管中的漏洞并非深不可測,只要是每天買菜的市民就能感受得到。日前記者就食品安全的相關環節進行了采訪,同時也采訪到很多市民的經歷、想法、建議,在此一并呈現。
尷尬一
農貿市場對食品質量出問題不賠償
在竹輝路的養蠶里農貿市場,負責農產品檢測的工作人員告訴記者,市場方按照上級部門的要求,每天都會對現場銷售的蔬菜進行抽樣檢測。養蠶里農貿市場內共有100多個蔬菜攤位,日銷蔬菜的品種超過50個,工作人員每天從這100多個攤位中,抽取4到5個攤位的單個蔬菜品種,進行農藥殘留等項目檢測,檢測結果每天公布在農貿市場的電子墻上。
記者了解到,由于抽樣檢測的對象采取“輪流制”,且每天只抽取單個品種蔬菜進行檢測,這就意味著今天被抽檢到的攤位,距離下次被抽檢有長達10多天的輪空周期,單個品種蔬菜抽檢合格就“等同”于該攤位所有的農產品都合格。“在輪空的這10多天里,攤位所銷售的蔬菜質量與安全如何保障?為什么不是每天對所有的攤位和所有蔬菜進行抽檢? ”面對記者的提問,養蠶里農貿市場的工作人員表示,全面檢測是一個“很不切實際”的提議,“現在每天檢測需要花費數十元的成本,如果全部攤位都檢測,檢測成本就要乘以20,如果全部蔬菜都檢測,成本就要再乘以50,這是多么巨大的一個數字,這還沒有算上人工費和購買檢測機器的成本,如此高額的費用農貿市場是承擔不起的。 ”
高級農藝師、蘇州市土壤肥料站副站長張導介紹,目前市區農貿市場上采取的檢測方法,已屬于成本相對低廉的快速檢測法。相比之下,南環橋市場作為食品安全的第一道關,其檢測儀器更精密,檢測的數據結果也就更權威,從這里銷售出的蔬菜也相對更安全。但其檢測成本也更高昂,出于成本因素考慮,該檢測系統在目前市區農貿市場難以普及。
正因為如此,市場工作人員告訴記者,現在農貿市場里95%以上的農產品都從南環橋批發市場購入。通過對攤主的采訪,記者了解到有部分攤主的菜不是從南環橋市場批發的,那么對于另外的5%呢?如果出現“漏網之魚”,市場又如何處置呢?
據工作人員回憶,市場內確實曾經出現過市民購買的豬肉加熱后變成綠色的情況,但當事人并未食用,因此市場方敦促攤位退款后,就結束了這起糾紛。“對這些銷售問題農產品的攤位沒有進一步處理嗎?”相關負責人表示,農貿市場方只提供租賃,無權對這些攤位進行處罰或清退,但他們會向上級部門匯報。而從部分攤主的口中記者也了解到,如果出現糾紛,市場管理方往往是讓消費者直接找攤位賠償。
業內人士表示,農貿市場與商場、百貨商店的經營模式不同,其對市場里出現的質量問題不負全責,質量問題是攤主的事情。這種只管收取攤位費而不用對質量負責的經營模式一天不改,農貿市場里賣出來的農產品質量就得不到根本的保證。
記者隨后又走訪了市區里河、彩香、友誼等多家農貿市場,發現情況大同小異。值得一提的是,大多數農貿市場檢測項目較為單一,且多為抽檢。
建議:市場管理方應該有更多的責任擔當,而不僅僅是開個市場,收個攤位費。一來對進入市場的食品要把好關,二來一旦發現問題,不光是攤位的事情,管理方也不能免責。
尷尬二
市民自檢遭遇“高成本”
日前家住友聯新村的彭老伯聽說熒光增白劑再現市場后,對身邊菜場的蘑菇不放心起來。
盡管這次被污染的是自己從來也用不到的爆米花桶,但彭老伯總感覺熒光增白劑會影響到平時愛吃的蘑菇。為了讓自己放心,近日他特地買了附近菜場里看上去非常白嫩的菇類,通過咨詢打聽找到了本地一家較為權威的檢測部門,想給買到的蘑菇做個全面檢查。這家權威檢測部門在文曲路,彭老伯從友聯新村坐公交去那兒往返共花費了約2個小時。然而,這來回一趟彭老伯手中的新鮮蘑菇一顆未少:并非檢測已經完畢,而是他自己放棄了檢測。
到底是什么原因讓興致正濃的彭老伯望而卻步?原來,檢測部門的工作人員告訴他,市民自己送檢是要掏錢的,如果測定的僅為熒光增白劑一項,那光一個批次的蘑菇就得自費200元。不僅如此,由于檢測部門任務繁多,彭老伯送檢的蘑菇要排一、兩天的隊才輪得到檢驗。
200元的檢測費以及兩天左右的檢測時間,這樣的成本對彭老伯等普通市民來說并非承受不起,而是不值得。他認為,上等的蘑菇一斤也就8元左右,便宜時甚至只有4、5元,要花200元才能識破它們的“真身”相當不劃算,何況還需等上兩天,恐怕屆時那袋蘑菇早就變了味兒。
彭老伯說,檢測蘑菇純粹只是一時興起,其實就算檢測是免費的,他也不會老拎著食品拿去送檢,“那地方離我家太遠了,要是常往那兒跑,別說檢測部門了,我都嫌麻煩。”彭老伯私下琢磨,如今檢測方法越來越先進,很多指標都能通過快速檢測來判定,能不能把這一方法也引入老百姓身邊的菜場?
建議:相關部門可在市場內開設一個快檢點,針對近期的一些市場檢查熱點如洗蝦粉、熒光增白劑等,對攤位上菜農的鮮蔬先進行體檢,從而保證流入市民菜籃子的食品是安全的。
尷尬三
“曝光不點名”無助于監督
“前陣子有報道稱蘇州發現了農殘超標的蔬菜和熒光蘑菇,但卻沒說在哪個菜場發現的,你說這樣的曝光不是毫無意義么? ”卞阿姨是蘇安新村的居民,退休后就在家照顧孫子,生怕買到曝光食品的她異常關注各類新聞。不過,有些部門“曝光不點名”的做法讓她非常不理解,“我因為不知道是哪個菜場出現了問題,所以只要是被曝光的蔬菜我統統不敢買。 ”
卞阿姨告訴記者,雖然那次抽檢的平均合格率為97.97%,看上去挺高的,但我最關心的還是那2.03%。不過當她把報紙翻了遍后,依舊只看到模糊的表述,迫切想知道的信息一個沒看到,這讓卞阿姨極度失望。卞阿姨說,她很想知道被查出問題菜的究竟是哪個市場、哪個攤位的?如果曝光出來,大家都不去那個攤位買菜了,看他進貨的時候要不要仔仔細細的?卞阿姨覺得,相關部門還是把信息完全透明化好些,“這些部門才是我們老百姓的‘火眼金睛’哪,但要是看出來了不告訴百姓,那又何必去查呢? ”
據了解,相關部門都有對市場上的食品進行檢測的職權。而往往大部分檢測結果僅僅以一個百分比的數字出現,對于銷售不合格食品的市場、超市等經營主體的披露缺乏一個常規機制。曝光但不點名,此類“善意”無異于縱容。
建議:信息公開有助于百姓了解食品安全的動態,同時對市場也能起到良好的監督作用。優勝劣汰,消費者的選擇是引導市場走向良性的利器。
尷尬四
批發市場抽樣檢測無處置權
作為蘇州的“菜籃子”,南環橋市場承擔了為蘇州市區供應大部分鮮活肉類、水產、蔬菜的職能。那么進入這一市場的食品,是否有著周密的檢測系統呢?
昨天下午,記者在南環橋市場食品安全檢測中心看到,這里被抽樣檢測的農產品樣本井然有序地排列在一起,每一份樣本上標有詳細的檢測時間、檢測結果和相關來源。
相比農貿市場不同的是,南環橋市場的檢測項目更廣,除了蔬菜和水果必須檢測有機磷、有機氯等農藥殘留物外,進場干貨必須檢測二氧化硫、吊白塊(添加劑),水發食品必須檢測甲醛,肉類必須檢測瘦肉精,食用菌必須檢測熒光增白物質(添加劑),腌制品必須檢測亞硝酸鹽等等。
根據南環橋市場的食品安全準入制度,每一輛進入市場的貨運車都必須接受檢測,“車上裝了多少品種,就抽幾份樣。 ”隨后,車輛上的貨物必須等待檢測報告出來后才可處理,檢測合格的進場交易,不合格的則進行銷毀或清退處理。工作人員告訴記者,由于檢測項目種類繁多、檢測量大,南環橋市場每年投入農產品檢測的費用為100多萬元。
如果單從檢測項目及批次密度而言,南環橋市場的檢測系統十分強大。然而,這樣的系統卻面臨著一個很大的尷尬。“從法律角度來說,南環橋市場不是執法部門,是無權沒收和銷毀供貨商的農產品的,所以當供貨商提出不予銷毀時,我們只能將他們的商品清退出場,不得在南環橋銷售。 ”南環橋市場的工作人員告訴記者,一旦發現不合格的產品,他們沒有處置權。
據介紹,一般檢查出不合格的農產品,市場方會立即進行抽樣復檢,復檢結果如仍不合格,市場方會主動向供貨商出示檢測報告,并要求供貨商將該批次的產品全部運送至南環橋市場的垃圾場進行銷毀。事實上,這樣的處理方式并非所有的供貨商都會配合。按照程序,發現不合格產品,市場應向主管的工商部門匯報,由工商部門進行處理,市場無法掌控這些不合格的農產品最終流向了哪里。
建議:對于檢測不合格的攤位和供貨商,不應使其農產品產生二次流入市場的機會,而應由執法部門予以扣留查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