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礎環境溫試驗箱制約行業發展
“盡管中國的工程機械市場潛力很大,但受關鍵環境試驗箱發展嚴重滯后的影響,本土制造商難以突破‘瓶頸’已成為不爭的事實,這種情況在環境試驗箱業顯得尤為突出。”
他指出,中型環境試驗箱業、大型環境試驗箱業以及與整機重量小于6噸的環境試驗箱業業所配套的液壓件和發動機幾乎全部依賴進口。對于某個單獨的企業來說,液壓件、發動機等關鍵部件國際化采購也許沒有問題,但對于一個制造業大國,對于整個環境試驗箱業業而言,關鍵部件不能自給,無疑會失去市場的話語權、發展的主動權。有媒體曾報道說:液壓部件、特種鋼材的國外供應商依靠市場壟斷地位,時不時地制定出臺“霸王條款”。中聯重科的特殊鋼材供應商是一家瑞典企業,自2006年開始,供應商不但一再提價,還提前了訂貨期,要求所有訂單提前8個月全額付款。與提價、提前訂貨相伴的卻是中國企業的訂單常常被延期交貨。
作為中國工程機械行業的龍頭企業,徐工集團董事長曾經對外公開表示,沒有掌握關鍵環境試驗箱業的核心技術,已成為我國工程機械企業的切膚之痛。徐工集團在主機方面優勢明顯,但產品中很多環境試驗箱業依賴進口,這些低溫試驗箱的成本占到出口價格的30%。2007年徐工集團出口創匯5億美元,而購買國外環境試驗箱就花費了20億元人民幣,占據了利潤的70%~8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