據悉,2015年,先聲藥業獲得國家科學技術部批準,建設“轉化醫學與創新藥物國家重點實驗室”,在順利通過建設期驗收的基礎上,實驗室進一步聚焦研發領域,并正式更名為“神經與腫瘤藥物研發全國重點實驗室”。
此次“求索計劃”的10個研究方向分別是:從根本上逆轉腦卒中高死亡率、高致殘率的治療手段,精準治療神經退行性疾病的潛在靶點發現、驗證和藥物研發,大幅提升當前腫瘤治療效果的靶點(或組合)發現、驗證和藥物研發驗證,RNA干擾/mRNA技術在神經退行性疾病、腫瘤和感染等領域的治療性應用,新一代細胞治療的臨床應用,新一代基因編輯等相關技術的臨床應用,新一代遞送技術的臨床應用,抗衰老相關機制的臨床應用,基于臨床數據,AI(人工智能)技術手段應用于靶點發現、驗證,AI技術手段應用于藥物研發臨床有效性和安全性預測。
首都醫科大學附屬北京天壇醫院院長王擁軍在大會學術報告環節以“急性缺血性血管事件治療30年:證據的力量”為題作主題報告。他介紹,在過去30余年間,全球腦血管疾病治療取得長足進步,中國在此領域的研究逐步從“跟跑”走向“領跑”。王擁軍帶領團隊針對腦血管疾病的預防和治療等一系列世界性難題開展了突破性研究,并在過去10年間對國際抗血小板藥研究貢獻了6項證據,在國際卒中再灌注治療領域貢獻了5項證據,并不斷探索基于AI的精準治療與就醫流程優化方案。他表示,中國腦血管疾病診療的臨床研究已經足以支撐新藥創制,也期待更多年輕人才有能力支撐中國重大新藥創制的臨床研究。
中國工程院院士、山東省腫瘤醫院院長于金明分享了題為“以改革創新為引擎推動醫院高質量發展”的主題報告。于金明說,推動公立醫院高質量發展的根本是要堅持“患者為本、職工為本、醫院為本、事業為本”。對于醫院與科室發展而言,得人才得天下,得青年人才則得未來。因此,醫院內部采取了諸多培養與管理人才的舉措,例如推行干部制度改革與優化結構,實現“一人一績效、一月一績效”。未來,醫院將圍繞質量提升,找差距、補短板、強能力,在院內建立起適宜人才培養與醫院高質量發展的生態體系。
會議設置了討論環節,聚焦醫學人工智能的臨床實踐應用和如何重構高校及醫院科研機制導向體系,以及搭建醫學轉化平臺、促進醫教研協同機制創新等熱點話題,來自全國多地的行業專家結合自身實際進行了分享與交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