實驗室牽頭成立深空產業協同創新聯盟,打造安徽省空天信息頂尖孵化器,推動產業基金落地合肥。成立三年來,實驗室成為支撐安徽省因地制宜發展空天信息產業的重要力量。
實驗室的蓬勃發展源自于體制機制的創新。據深空探測實驗室理事會辦公室主任李航介紹,共建三方授予實驗室自主決定科研方向、自主決策經費用途、自主制定人才標準、自主開展職稱評聘、自主確定薪酬總量。在此基礎上,實驗室開創了一套全新的科研經費管理模式和人才激勵機制,營造“能干事、干成事”的良好生態,讓科研資源的精準配置激發創新活力的充分釋放。

積聚力量協同開展前沿技術攻堅
打通科研技術壁壘,讓中國深空探測力量握指成拳,這是深空探測實驗室持續加大科研投入力量、科技成果不斷涌現的縮影。
去年10月,實驗室聯合國內9家科研單位共同發布了面向火星生命痕跡探尋的全鏈條研究成果,初步提出天問三號任務86個預選著陸區。中國科學院院士侯增謙團隊正在開展天問三號任務“火星著陸點遴選關鍵技術”等相關研究,為中國首次火星取樣返回任務做好技術攻關。
中國科學院院士趙政國團隊聯合實驗室圍繞月基新物理粒子搜尋、兆電子伏特伽馬射線觀測等重大前沿基礎科學問題,提出探測和解決方案。據悉,實驗室與中國科大正在聯合論證中國首個火星樣品實驗室。
深空探測實驗室聯合攻關的觸角更延伸至全國優勢單位。2024年12月,實驗室與同濟大學共建“天都-同濟大學聯合實驗室”,中國工程院院士童小華團隊開發的月面機器人將在月球科研站建設中發揮重要作用。
三年來,實驗室聚集了以7名兩院院士、10余名工程總師和首席科學家為代表的高端領軍人才,以及50余名核心骨干人員,獲批國家級博士后科研工作站,成為高端人才“孵化器”。

開放合作國際深空探測領域的中國回響
位于安徽合肥的中安創谷二期G1棟,是深空探測實驗室的國際合作樓,未來這里將作為國際深空探測學會的總部,匯集一批國際工作者,開展深空探測領域國際合作交流工作。
“這是中國首個航天領域的非政府國際科技組織,也是落戶安徽的第一個國際組織。學會將致力于聯合各國、國際組織,匯聚科技英才,激勵科學發現,繁榮學術交流,共同打造國際合作新平臺。”深空探測實驗室黨委書記胡朝斌介紹。
自2023年起,實驗室創辦深空探測(天都)國際會議,先后在合肥、黃山連續舉辦兩屆在國際航天界,“天都會議”正在產生重要影響。
今年4月,深空探測實驗室承辦了國際月球科研站開發者會議,匯聚了上百位國際月球科研站全球開發者智慧與力量,探討未來合作模式與協同發展路徑,加快推進國際月球科研站合作建設。截至目前,實驗室已與64個國際科研機構簽署合作協議,支撐國家航天局不斷拓展深空探測領域國際交流與合作。
面向建設航天強國的目標,深空探測實驗室正以更昂揚的姿態,加速鍛造深空探測領域的“國之重器”。它承載的不僅是中國探索宇宙奧秘的愿景,更是人類拓展認知邊界的共同夢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