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年3月,微生物改造技術全國重點實驗室順利完成重組并揭牌,重組后的實驗室由山東大學和南京師范大學聯合共建。1995年,微生物技術國家重點實驗室依托山東大學建設。實驗室作為我國微生物學和生物技術領域的引領性單位,在微生物基因編輯技術、木質纖維素生物煉制、功能糖酶創制、非模式微生物菌種改造及海洋微生物資源挖掘技術等方面居國際領先地位。20年后,實驗室順利通過重組,組建為微生物改造技術全國重點實驗室,步入了嶄新的發展階段。
南京師范大學與山東大學的強強聯合,為“雙一流”高校跨區域協同創新打造了“樣板”。實驗室既為黃河流域生態保護提供“生物方案”,也為江蘇打造產業科技創新中心注入“合成生物”新動能。同時,在推進會上,除了繪出微生物改造技術全國重點實驗室發展藍圖,南京師范大學還宣布整合學校優勢資源,依托食品與制藥工程學院、化學與材料科學學院、生命科學學院,成立生物制造學科集群。
“生物技術自主可控、生物產業高質量發展”,是重組后實驗室的新目標要求。實驗室將深化微生物改造技術源頭創新,深入開展“新一代基因組編輯技術、智能化酶工程技術、優質菌種創制及產業化應用”三大方向科研攻關,努力為我國生物制造、生物農業、生物醫藥、生態環保等產業提供原創理論供給和關鍵技術解決方案。
“建立健全自主可控的新一代微生物改造技術體系,成為實現我國生物經濟高質量發展和解決相關領域‘卡脖子’問題的基礎之策和關鍵一環。”南京師范大學黨委書記王成斌表示,將舉全校之力,加大投入力度,加快發展步伐,推進科技創新與產業創新深度融合。具體來看,在戰略引領層面,實驗室將致力于搶占生物制造未來產業技術制高點;在技術攻堅層面,實驗室將加速構建具有自主知識產權的微生物數據庫與算法模型;在生態構建層面,實驗室將推動建設校企地聯合創新平臺,建立“需求牽引—技術供給”的對接對話機制,加快推動科技成果產業化。
要建設好實驗室,要有優秀科學家支持。在實驗室學術委員會和戰略咨詢委員會隊列中,匯聚了生物技術領域的頂尖院士專家和企業精英,將為實驗室戰略規劃、技術攻關和成果轉化提供支持。其中,中國工程院院士譚天偉任實驗室學術委員會主任,中國科學院院士朱永官、中國科學院院士顏寧等頂尖專家學者任學術委員會副主任。
今天的南師大,已不是傳統意義上的師范,而是一所“寓師范于大學之中”的綜合性大學。近年來,南師大積極促進學科交叉,建設生物制造等學科集群;全方位推進“五大合作”,校地合作、校企合作、校校合作、校所合作和國際化合作取得豐碩成果。在產業培育方面,南京師范大學在常州建設合成生物學產業研究院和長三角合成生物產業創新園,已建成智能化生物發酵中試線和量產線,基于合成生物技術的DHA產品實現量產。與南京市棲霞區、仙林大學城共建的合成生物創新谷一期大樓將于今年9月投入使用。
山東大學青島校區副校長、微生物技術研究院院長李盛英表示,山東和江蘇是中國生物經濟發展的中堅力量,希望在兩校的共同努力下,通過微生物改造技術全國重點實驗室建設,產出更多科研成果,為兩省生物經濟發展注入新動力。
江蘇省委教育工委副書記潘漫表示,實驗室要以“人才高峰”筑“創新高原”,打造戰略科學家搖籃,江蘇省將全力支持實驗室申報國家人才計劃,構建“人才—團隊—平臺”協同發展的創新生態。同時,以“源頭活水”破“卡脖子難題”,勇闖科技創新“無人區”,攻克“底層技術”、突破“轉化瓶頸”。此外,以“雙向奔赴”促“產教融合”,打通成果轉化“最后一公里”,主動對接長三角生物醫藥產業集群、山東新舊動能轉換需求,讓實驗室的“金種子”長成產業的“參天樹”,“我們也將努力為實驗室成果轉化提供應用場景和政策護航,助力推動‘科技—產業—金融’良性循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