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中國科技館與重慶大學共建的“科普創新實驗室”在重慶大學揭牌成立。這是全國首個“科普創新實驗室”,實驗室將用創新形式做好全民科普。實驗室預計將于明年啟動建設,落戶西部(重慶)科學城。

“科普創新實驗室”專家陣容強大,首批領域首席科普專家囊括了中國工程院院士潘復生、中國工程院院士吳玉章等行業頂級專家,也有重慶科技館館長趙開宇等科普專家。
擬定的原創科普展品將包括重慶大學陳兵奎教授團隊自主研發的大型對日定向對構齒輪,該齒輪被應用于中國空間站的問天實驗艙和夢天實驗艙,確保太陽翼可以全天候高效追蹤太陽。未來在“科普創新實驗室”內,你將有可能看到不停變換角度轉動的中國空間站太陽翼模型。
“想讓下一代提升科學素養,加快科技自強的步伐,就需要一個能夠讓科技成果可視化、普及化的‘孵化器’。”嫦娥四號“生物科普載荷”總設計師、科普創新實驗室主任謝更新教授介紹,“科普創新實驗室”可以擔當這個“孵化器”的角色,建成后將面向社會開放,也歡迎各國科研工作者來此展示自己的科研成果,致力于把全世界最有標志性的科學成果囊括其中,通過科普創新手段,把科學知識傳遞給市民。
謝更新表示,希望“科普創新實驗室”能立足重慶,成為集科研創新、人才培養和公民教育集合為一體的,全國乃至全世界的科普平臺。讓市民通過深入理解科研成果和國家重大工程,認識科研創新和科技自強的重要性,提升公民科學素養,培養科學興趣和科學自信,助力重慶打造西部人才中心和創新高地。
成立大會之后,科普創新實驗室舉行了首次“科技成果科普化創新機制”學術研討會,與會學者和科普專家,圍繞科技成果科普化的發展方向和思路,深入展開學術研討,為實驗室未來發展提出了積極的對策建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