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冠疫情的爆發和連綿,使國人注意到了醫學實驗室。繁重的檢測工作和耗時長久的檢測時間,確實存在的假陽(陰)性以及可能的實驗室內的傳染性,讓醫療實驗室自動化在國內也漸漸成為顯詞。據悉,目前全國已經有超千條醫學檢驗實驗室自動化流水線,且以每年裝機300多條的速度增長,千億市場可期。
36氪近期采訪到的賽諾邁德便是此行業國內的先行者,是國內最早從事實驗室自動化產業的公司之一。公司創始人孫成信自動化專業畢業后從事7年工業自動化產品設計開發工作,后進入醫療器械行業,先后研發了半自動生化分析儀、酶標儀、洗板機、系列全自動生化分析儀、全自動血凝儀等多款全自動分析儀和試劑產品。
期間公司也外銷檢驗設備,在拜訪不同國家的實驗室期間,孫成信感受到,中國與發達國家在該領域存在巨大差異,并開始思考“如何才能通過把全世界現有設備進行重組滿足非原創國家實驗室的需求”。于是結合自身所長,于2014—2017年著手研發具有自主知識產權的實驗室系統解決方案;2018年推出了全自主研發的國產流水線系統,并與各大第三方檢測機構和三級醫院合作;后又陸續與奧森多、羅氏診斷達成合作,成為與之配套的流水線供應商。
孫成信表示,賽諾邁德有自己的自主原研工廠、微型件加工,且具備微型機器人和協作機器人研發能力,并掌握底層算法和數學模型及相關AI技術,也理解自動化、理解分析儀器、理解實驗室的誤差和痛點,能突破行業的高壁壘。
據介紹,目前,賽諾邁德的產品主要面向四個場景:①臨床實驗室,包括血液自動化流水線(生化、免疫、血球、血凝)、微生物自動化流水線、病理自動化流水線、質譜流水線;②行業檢測實驗室:水質檢測流水線、食品(飲料)檢測流水線;③細胞治療實驗室:細胞治療處理系統(流水線);④新藥研發實驗室:仿制新藥研發檢測系統(流水線)、科學實驗室處理系統(流水線)等。
孫成信指出,其中每個細分流水線產品的批量生產都將極大推動行業的發展。“典型如質譜流水線,解決前處理的繁瑣,使質譜儀的檢測可以做到和全自動生免儀一樣方便;病理流水線,不僅僅是使病理從手工飛躍到自動化,更重要的會統一行業的標準。”
他告訴36氪,千億級實驗室自動化的市場,背后有2個思考維度:
-
從微觀層面,隨著檢測項目越來越多元,單機、單方法學無法解決診斷的需求;且傳統IVD產品,譬如血球、生化、發光(免疫)、血凝等或多或少存在一定局限性,需要與新IVD產品的結合與互補;醫保全覆蓋和人們對健康的重視使標本量急劇增大。
-
從宏觀層面,未來3—5年內縣域中心醫院會是公共衛生領域新增長點,且交通的逐步便利勢必會造成基層醫院的衰退,患者會越來越集中到縣域中心醫院,第三方醫學檢驗機構也會進一步整合。他認為,這些最終都會指向醫療資源的集中化,進而帶動自動化和智能化的新需求,未來自動化流水線裝機量也會隨之快速上漲。
目前國內布局自動化流水線的公司也有不少,典型的有邁瑞醫療和安圖生物。孫成信表示,賽諾邁德的差異化主要體現在,其自動化解決方案是開放式系統,是國產設備和進口設備互補融合檢測系統;另外也是從零件原研開始,擁有獨立的數學模型和時序計算,并實現了機器人和自動化的融合。
公司合伙人孫繼堯表示,“我們是做整體解決方案,從解決實驗室整體痛點和系統降本增效角度進行整體開發設計。”這種模式的優勢在于,可以打破傳統流水線對儀器、試劑的封閉,將選擇權“讓渡”給醫院、檢驗科,進而降低采購成本和拓展檢測項目組合能力。

賽諾邁德的模塊化系統
值得關注的是,對于實驗室自動化產品而言,標準化和模塊化是決定其長期商業價值的關鍵,也是投資機構的重要考量因素。
孫繼堯介紹到,在這一層面,團隊已建立了多個模塊化系統。舉例來說,如果從整體管理角度來看,公司正在開發基于AI基礎上的實驗室ERP系統、拉動式物料管理系統、檢驗科室庫存管理系統、試劑/校準品管理系統(先進先出)、質量/校準/清洗動態校準系統、垃圾分類和流行病篩查處理系統等,團隊可以基于此快速開發適用不同場景下的產品。
他指出,自動化只是開始,未來會朝向“自動化﹢機器人﹢人工智能”、“融合機器人﹢數字化﹢智能化”、“無人化”這一路徑逐漸迭代,公司已據此展開研發和布局。“實驗室自動化(硬件)只是自動化的產生數據,更重要的是數字化,是數據的收集,記錄,分析。這個是重中之重,也是公司著重發力的地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