種子是農業的“芯片”,也是“藏糧于技”的重中之重。如何育出更多好“芯片”,讓中國碗盛滿中國糧?近日,江蘇、上海、浙江和安徽四地共同組建的長三角種業創新實驗室聯盟在南京揭牌。
據悉,該聯盟是首個由長三角地區相關實驗室聯合組建的領域聯盟,由作物遺傳與種質創新利用全國重點實驗室牽頭,由28家來自長三角三省一市的全國(國家)重點實驗室、省實驗室及省部級重點實驗室等組成。江蘇為何牽頭成立這個育種“大家庭”?該聯盟有何特別之處,又將發揮什么樣的作用?
攜手攻堅,四地攜手打贏種業翻身仗
倉廩實,天下安。據統計,我國糧食播種面積已連續12年保持在17億畝以上,糧食產量已連續9年保持在6.5億噸以上。但由于存在結構性矛盾,我國每年仍需進口一億多噸糧食。
難題如何解?
種子里藏著“密碼”。想要培育高產、優質的種質,離不開豐富的種質資源。種質資源,指攜帶生物遺傳信息的載體,且具有實際或潛在利用價值。載體包括種子、植株、根、莖、葉、花、果實。
中國是種質資源大國,但不是種質資源強國。生物育種鐘山實驗室主任、中國工程院院士萬建民介紹,我國農作物種質資源保存數量為52萬份,位居世界第二,但資源的豐富度并不夠,遺傳多樣性研究與資源有效利用率也較低,基因資源深度挖掘亟待加強。
此外,前沿育種方面高價值專利的缺乏以及重大新品種研制能力亟待提升也是制約我國種業振興的短板。萬建民院士坦言,當前育成的一些品種,基本滿足農產品“量”的需求,農產品的優質、安全與高效難以統一協調。
“目前,我國種質創新力量分散,對企業生產的支撐和引領作用不足,迫切需要打破學科和區域界限,有效整合資源開展協同創新與聯合攻關。”揭牌儀式上,萬建民院士被推選為聯盟理事長,他說,攻關的關鍵在于人才,而長三角是中國經濟發展最活躍、開放程度最高、創新能力最強的區域之一,農業科教資源聚集、種質資源豐富,應當攜起手來開展種業創新研究。
共建共享,打造長三角科技創新共同體
聯盟以打造長三角科技創新共同體為總目標,將聚焦種業領域關鍵核心技術和“卡脖子”問題,積極銜接國家戰略任務及產業重大需求,著力構建種業領域實驗室跨區域、跨學科、大協作和產學研用協同創新機制,助力長三角地區乃至全國種業科技的高質量發展。
聚焦“創新”,聯盟首要目標便明確要“開展協同創新,攻克種業創新關鍵科技問題和產業難題”,即以聯盟為紐帶,聚焦種業創新關鍵科技問題和產業問題,協同創新,產出一批標志性創新成果。
“共享”是聯盟驅動創新的重要路徑。萬建民院士透露,聯盟將整合種業創新科技資源,促進聯盟單位資源共享。對于資源共享,他特別提到,聯盟單位資源共享不僅僅是硬件共享,更包含技術平臺和技術人才的共享。“我們要實現聯盟實驗室儀器設備、實驗基地、技術平臺、種子資源和信息資源等科技資源的開放共享。”他呼吁,要開展形式多樣的學術交流活動,促進聯盟成員單位人才的交流與合作,并創新高校—院所—企業—基地聯合培養研究生新機制,搭建研究生學術交流平臺和試驗實踐基地,構建新型的生物育種創新型人才培養模式。
對此,南京農業大學校長陳發棣也明確表示,作為聯盟發起單位,南京農業大學將積極支持聯盟建設,共同將聯盟打造成為信息互通、交流互鑒、資源互享、人才聯培的優勢平臺,為落實長三角一體化國家戰略和率先基本實現農業農村現代化等方面提供更多智慧。
緊跟前沿,助力全國種業高質量發展
生物技術的應用正深刻改變著農業。近年來,全球范圍內生物育種技術不斷取得重大突破,世界種業進入育種“4.0時代”,正迎來以全基因組選擇、基因編輯、合成生物及人工智能等技術融合發展為標志的新一輪科技革命。我們如何通過生物育種升級換代推動種業高質量發展?
“種業科技發展到今天,已經是多學科的交叉融合,特別是IT(信息技術)和BT(生物技術)。”萬建民院士表示,聯盟應朝著育種技術精準化、種質創新規?;?、品種創智多元化的方向努力。比如,通過多基因聚合改良,培育出高產優質多抗、功能型升級的優質良種,讓一種品種兼具多種優點。
除了緊盯科技前沿,企業生產端也是聯盟的關注重點。萬建民院士介紹,當前,我國種業企業數量雖多,但研發投入低,創新努力弱,市場競爭力有待加強。因此,除了各實驗室成員間協同創新,聯盟背負著促進科企業融合、提升種業企業國際競爭力的使命。各單位將攜手將形成“產學研”協同發展模式,促進高校、科研院所與企業深度融合,提高科技成果轉化效率,提升企業科技創新能力,打造“育繁推”一體化、具有國際競爭力的種業企業。
據了解,江蘇省已按照“1+N”的模式成立了江蘇省實驗室聯盟和高端裝備、通信2個領域聯盟,長三角種業創新實驗室聯盟是成立的第3個領域聯盟。對于該聯盟的成立,江蘇省科技廳廳長徐光輝表示充滿期待,他說,希望聯盟能夠在運行機制、協同創新機制、成果轉化機制等方面不斷創新,為加快長三角高水平科技合作先行探路,把種業創新優勢更好轉化為產業勝勢,為國家糧食安全提供長三角科技智慧。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