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廣東省基礎與應用基礎研究工作推進會在廣州召開。會上透露,2023年,全省獲批國家自然科學基金4963項,獲批經費達28.63億元。廣東基礎研究競爭力指數連續2年排名全國第二。
會議強調,廣東要不斷推動基礎研究取得更大突破,為在提升科技自立自強能力方面繼續走在全國前列提供重要支撐。
推動省級科技計劃項目向港澳開放申報
記者了解到,根據《中國基礎研究競爭力報告2023》,廣東基礎研究競爭力指數連續2年排名全國第二。在中國區域創新能力評價中,“知識創造”指標連續4年排名全國第二,有力支撐廣東區域創新綜合能力“七連冠”。
在打造高素質基礎研究人才隊伍方面,廣東已吸引匯聚諾貝爾獎獲得者、兩院院士、國家杰青等高層次頂尖人才數百人。
會議強調,要協同港澳共同開展深度科技合作,探索由港澳方牽頭新建一批粵港澳聯合實驗室,推動省級科技計劃項目面向港澳開放申報,支持港澳力量深度參與省基礎研究重大項目和重大平臺建設。
將重點支持數學、物理、人工智能等基礎學科
會議透露,廣東持續加強重點學科建設,2018年以來共投入285億元專項資金支持高校打造一批優勢特色學科。目前全省有28所高校的226個學科入圍ESI全球排名前1%,較2020年底增長116%;10所高校的30個學科入圍ESI全球排名前1%,較2020年底增長275%,兩者的增幅均為全國第一。
廣東省高校牽頭建設全國重點實驗室12家,學科類省重點實驗室201家,粵港澳聯合實驗室14家,極大增強了高校開展高水平基礎研究的能力。
探索大任務牽引的大平臺建設新模式,目前已立項建設8家卓越中心(含2家培育建設),每個中心5年共支持1億元。
廣東下一步將大力加強具有廣東特色的高峰學科建設。其中,重點支持數學、物理、化學等基礎學科以及信息與計算科學、人工智能、腦科學等基礎學科建設發展。鼓勵高校開展跨學科協同研究,促進自然科學、人文社會科學等不同學科之間的交叉融合。
專家觀點中國科學院院士、中山大學化學學院教授陳小明:近期多項成果將服務社會發展
會上,陳小明介紹了近期卓越中心取得的多項成果,有望助力實現國家“雙碳”目標。
例如,胡鵬教授發現了一種“百步穿楊”,“精確制導”惰性的C-H鍵的化學轉化的反應,而且反應條件簡單易行,可望極大減少烷烴在生產加工過程中的廢料和能量消耗;這一成果發表在國際頂級刊物Science雜志上。
鄭治坤教授創制了一種全新結晶聚合物均孔膜,具有優異的機械強度、韌性和彈性,可望突破聚合物分離膜發展瓶頸,實現碳四到碳八同分異構體高效、低能耗分離。這一成果發表在另一本國際頂級刊物Nature雜志上。
張杰鵬教授提出并驗證了一種分離CO的新機制,可以從多種混合中高效分離出高純度CO,發表在Nature Materials上。廖培欽教授創制全新催化劑,實現CO2與硝酸根的低能耗電化學共還原,高效制備尿素,將發表在Nature Synthesis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