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8年,劉森峰中科院博士畢業之后就去了新加坡工作,從氣象學到海洋氣象學,聚焦海洋環境感知領域科技創新的東海實驗室成了劉森峰的心儀之選。
“這里對人才非常重視、非常尊重,除了高能級的科創平臺條件可以很好支撐我們的科研工作外,對人才的軟環境也非常友好,有相關的省級、市級人才計劃的支持,住房、子女教育等各方面政策也都很吸引人。”劉森峰說。
劉森峰正在辦理入職手續(央廣網記者 尚天宇 攝)
走進實驗室內,海岸和海洋環境數字孿生團隊首席張昕博士正帶領團隊對剛剛上線的系統進行數據測試。
“數字孿生系統從去年9月份開始研發,春節前剛剛上線,現在團隊每天都需要進行大量的數據測試和演算。”張昕告訴記者,大氣海洋海浪多項偶合的高分辨率數字孿生系統可以對臺風的移動進行兩公里分辨率的精準預測,實現覆蓋整個亞洲區域,可以對海上風電、光伏、潮汐能、海洋漁業等提供精準化服務。
張昕向記者介紹數字孿生系統(央廣網記者 尚天宇 攝)
談到東海實驗室的人才政策和培養機制,張昕說:“首先,東海實驗室乃至整個舟山市的政策都非常友好,團隊有11個人,國家級人才、省級人才都可以拿到上百萬的購房補貼;此外,實驗室還和浙江省人社廳、科技廳溝通職稱評審工作,也將會為實驗室提供職稱自主評審的通道。”
“職稱評審在項目申請、政策扶持等各個方面都有很大的上升空間,很多青年人才從粵港澳大灣區或者長三角地區過來,他們對職稱非常關心,這對未來實驗室的發展也有非常大的促進作用。”在張昕看來,職稱自主評審通道一方面可以提高對人才的吸引力,另一方面也可以激發人才的創造力和主觀能動性。
張昕正在進行數據測試和演算(央廣網記者 尚天宇 攝)
東海實驗室作為浙江省十大省級實驗室之一,自2022年5月17日正式掛牌成立以來,一直很重視人才隊伍建設,特別是高素質的創新人才隊伍。東海實驗室人力資源部負責人徐超炯告訴記者,“2月21日剛去了舟山市委人才辦參加實驗室有關工作協調會,就是想爭取賦予實驗室更大的用人自主權,進一步優化實驗室人員薪酬體系,同時也為了健全人員綜合福利保障。”
深化實施人才強省戰略,全力打造高素質干部隊伍、高水平創新型人才和企業家隊伍、高素養勞動者隊伍,浙江省“新春第一會”讓徐超炯倍感振奮。
徐超炯接受記者采訪(央廣網記者 尚天宇 攝)
“我們完善了以團隊為主體的人才招引體系,一個是明確實施團隊PI負責制,從團隊PI負責制方面推動人才招引的自主權到團隊,在團隊內從規模、結構、質量等多個維度,優化團隊建設,推動人才隊伍全面協調可持續發展、科學發展;第二就是在落實PI負責制的框架下面,優化響應招聘工作流程和機制。”徐超炯表示,實驗室在科研組織方面,實行總體部制科研,設立重大專項辦,總師負責重大專項,PI負責創新團隊。設立“探索區”實行PI負責制,組建“創新區”實行總師負責制,謀劃“產業協同區”,以“三區兩制”推動科研高效組織。
東海實驗室毗鄰東海,聚焦打造一流海洋科技創新平臺(央廣網記者 尚天宇 攝)
據介紹,目前,東海實驗室已經建立了9個科研團隊。實驗室還通過雙聘制度體系推動創新鏈、產業鏈、人才鏈融合,把優勢的科研單位、高校、企業的專家學者雙聘到東海實驗室,建立一個良好的人才生態圈。“人才總規模已經突破百人,包括五位國家級人才、若干省級人才,和一大批的青年科研骨干。”徐超炯說。
在人才服務保障方面,實驗室還出臺了科研人才服務保障綜合辦法,給科研人才提供體系化的住房、人才計劃獎勵支持、科研啟動經費等支持保障。
如何以“大人才觀”廣開育才、引才、聚才、識才、用才、護才之路?東海實驗室的“引育穩”人才閉環機制正是招才引才的核心體現,引來人才,留下人才,實現“人盡其才、人盡其用”,五湖四海匯人才的特色機制正助推東海室驗室向著“打造高水平創新型人才隊伍”目標發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