從青年教師成長為教授
他牢記習近平總書記的囑托
“加大科技創新,開發更多可復制可推廣的技術”
十幾年的努力深耕
他讓實驗室新技術
落地企業、走向市場
他是2023年度豪鵬科技獎教金獲得者
冶金與環境學院王慶偉教授

2013年11月4日,是冶金與環境學院王慶偉老師畢生難忘的日子。這一天,習近平總書記到中南大學國家重金屬污染防治工程技術研究中心考察,觀看了他負責運行的重金屬廢水生物制劑處理中試系統演示,并囑托團隊要繼續加大科技創新,開發更多可復制可推廣的技術。
彼時的王慶偉還是一個剛入職兩年的青年教師,往后十年,做好實驗室新技術的產業轉化,實現技術落地企業、走向市場,成為他的主要任務。
讓實驗室技術“落地生根”
2013年前后,在柴立元院士的帶領下,王慶偉參與開發的生物制劑處理技術已較為成熟,他開始進一步聚焦行業難題進行污酸資源化技術的開發與推廣。
作為世界冶煉第一大國,我國廢酸排放量高達2000萬m³/年。傳統工藝處理會產生大量的污酸中和危廢渣,如何實現污酸的低成本高效處理是冶金行業長久以來面臨的難題。他和團隊決心啃下這個“硬骨頭”,開發污酸中有價金屬與酸回收的新技術,讓污酸徹底擺脫中和工藝。不久,這項技術在實驗室里取得良好效果,但還需要將其變成產業化裝備。
采用蒸發系統將混酸從3%-5%濃縮到60%-70%是整套系統中的關鍵環節。污酸中“硫酸-鹽酸-氫氟酸”體系腐蝕性極強,沒有任何金屬材質能夠耐受。在實驗室里蒸發可以用燒杯,不需考慮這一問題,但在工業應用的蒸發過程中則需要用到耐腐蝕循環泵。當時國內乃至國際上都沒有現成的泵可供選擇,他們只有自己開發,再委托設計制造。
一開始試制的泵在現場開展大規模驗證試驗時,復雜的混酸體系使得泵幾個小時就被腐蝕漏液。在清理廢酸、沖洗泵的過程中,殘留的含氟廢酸也極易濺在身上發生嚴重腐蝕。出現問題便重新制作材料、改變設計方案,他們經過半年攻關,終于做出了耐混酸極強腐蝕的蒸發循環泵,填補了國際空白。
但泵也只是這套復雜的裝備體系中數百個部件之一。為此,他們花了6年時間,在企業現場做了三四輪放大實驗,把整套技術從小裝置,做成大規模產業化裝備。成套技術在新株洲冶煉廠全面投產,完全替代傳統中和工藝,在國際上率先實現廢酸清潔回收,危廢量相比傳統方法大幅削減90%。
因地制宜,將裝備遍布大江南北
要讓技術推廣到大江南北,就得“因地制宜”。每一家企業排出來的污水不一樣,處理需求不一樣,所需要的裝備方案也各不相同。
從5000米高的西藏山南,到祖國西陲邊疆的新疆烏??;從黑龍江齊齊哈爾到中越邊境的云南馬關……他們根據各地企業的不同情況與需求,在生產現場測量、開展模擬實驗、溝通需求、設計制造、選址落地,做最適合企業情況的裝備方案。有時氣候、環境惡劣的企業現場會對他們的技術提出更高要求,但只要國家有需要、企業有需求,他們便義不容辭。
為做好技術推廣與服務,他和團隊基本走遍了全國大型礦山、冶煉企業,全國最大的銅、鉛、鋅、鎳、鉬、銻、黃金冶煉廠、礦山等150多家企業都留下了團隊現場服務的身影。最多的一年,他飛機和高鐵大概坐了100多次,一周常常要輾轉多地,最遠的一次從新疆阿勒泰直接飛往昆明。
如今,習近平總書記當年考察的生物制劑處理技術已經由當時的30多家企業,進一步推廣到了全國26個省份、150多家企業,實施了200多項工程。技術推廣企業的鉛鋅總產量占全國鉛鋅總產能的50%,銅總產量占全國銅總產能的30%,年處理廢水量過億噸,年安全處理重金屬廢渣超70萬噸。
十幾年來,王慶偉從一名青年教師成長為教授,作為首批全國高校黃大年式教學團隊“重金屬污染防治教師團隊”的一員,在指導研究生時,他經常給學生們講述總書記視察的情景,教導他們:科研不能局限在實驗室,要做能真正解決實際問題的學問,要時刻牢記總書記的囑托,在科技創新的道路上繼續闊步前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