據該校校黨委副書記、副校長姚江林介紹,“三十周年過去,彈指一揮間”,實驗室的發展壯大凝結了幾代科學家、教育家接續奮斗、薪火相傳的智慧和心血,沉積了他們的青春和汗水。華農將以實驗室組建30周年和通過重組為契機,對標全國重點實驗室建設新目標、新要求,全方位支持和保障實驗室建設。
會上,工作人員宣讀了鄧秀新院士、武維華院士、官春云院士等實驗室學術委員會委員發來的賀信。鄧秀新院士提到,黨的二十大提出,教育、科技、人才是全面建設社會主義現代化國家的基礎性、戰略性支撐,實驗室建成30周年是一個重要里程碑,更是開創未來的新起點。武維華院士表示,實驗室聚焦作物種源,自主創新,創制優異新種質和培育重大新品種,為我國主要農作物種源安全和綠色發展提供了保障。官春云院士表示,十分期待作物遺傳改良全國重點實驗室在新的發展階段為我國種業科技自立自強、種源自主可控做出新的更大的貢獻。
湖北省科技廳副廳長杜耘、湖北省農業農村廳一級巡視員李順清、教育部科技與信息化司一級巡視員張國輝(線上)、農業農村部教司一級巡視員張文先后致辭。他們對作物遺傳改良全國重點實驗室為湖北省國家重點實驗室重組以及油菜、水稻、棉花、玉米等主要農作物遺傳改良關鍵技術研發方面做出的貢獻給予了肯定。張文表示,實驗室緊密圍繞國家糧食安全和農業綠色發展等重大戰略需求,聚焦作物種源自主創新,取得了一系列重大突破性和標志性的成果,培育了一大批優秀科技人才,在創新科研平臺管理機制等方面取得了顯著的成效,為我國農業科技發展和農業農村現代化作出了重要的貢獻,他代表農業農村部科技教育司對做遺傳改良全國重點實驗室成立30周年表示熱烈的祝賀。張國輝司長對實驗室發展提出三點期待:作物遺傳改良全國重點實驗室要立足教育、科技、人才三位一體統籌部署一體建設;加快實驗室科研范式和組織模式變革,強化有組織科研;希望實驗室加強產教融合,室企協同,提升行業產業發展核心競爭力。
戴景瑞院士和傅廷棟院士作為歷屆學術委員會委員代表致辭。中國農業大學戴景瑞院士連續用多個“親歷”表達對作物遺傳育種全國重點實驗室30年來巨大發展變化的祝賀,他說:“我親歷了這個實驗室的建立成長和發展壯大,親眼看到了一代代科技教育人才的成長,親身體驗到你們這個實驗室所取得的成果,以及為國家為人民為我國農業教育和科技的發展所做出的重要貢獻。”華中農業大學傅廷棟院士用“鳥槍換大炮”來形容實驗室30年來的巨大變化,他表示實驗室之所以取得今天的成績和聲譽,是實驗室師生們共同努力的結果,從“小傅”到“老傅”再到“傅老”,他對實驗室有特別的感情。傅廷棟以油菜為例強調,實驗室一直以應用基礎為重點,向基礎研究和應用研究兩頭延伸的方針是正確的。面對與會的300多位校友,傅廷棟激勵大家道:“同學們在學校里,你們以學校為榮、以實驗室為榮。畢業以后,你們在各自崗位,我們以你們為榮!”
學校國家、省部級實驗室代表、農業微生物資源發掘與利用全國重點實驗室的陳煥春院士說,作物遺傳改良全國重點實驗室一直是學校實驗室和平臺建設的表率和標桿。他表示,要建好實驗室首要的還是要做好科學,也就是要做好基礎研究,然后是做好技術,科學的發展跟技術的發展密不可分。國家發展到今天,或者從基礎研究技術研究發展到今天,是國家的要求和形式的轉變,實驗室要圍繞國家重大需求解決問題、做好產品。
張啟發院士深情回顧了實驗室發展三十年歷程。他表示,實驗室的成績來之不易,始終與國家波瀾壯闊的改革開放和建設發展主旋律同步。實驗室從一窮二白的基礎起步,幾代學人自力更生,堅持基礎與應用并進、頂天與立地結合,以建設“中國第一、世界一流”的農業科學研究基地為目標,克服了經費短缺、水電無法保障、實驗空間匱乏等重重困難,在建室以來的國家歷次實驗室評估中均為“優秀”,保持了歷時30年的全優記錄。實驗室成為我國農業科技創新領域的重要基地和平臺,在國際上也產生了較大的影響力。
三十年來,實驗室逐漸成為農業科技創新的策源地、農業創新人才的薈萃地,一批批青年學者在這里扎根熱土,為實驗室的發展建設注入源源不斷的動力,一批批海外歸國人員,將拳拳的愛國情轉化為強國志、報國行,圍繞“頂天立地”的科學研究和國家重大戰略需求,孜孜不倦地探索,日復一日地堅守,把科研論文寫在祖國的大地上;實驗室逐漸成為拔尖人才培養的示范區,在發展壯大的過程中堅持“精神文化鑄魂、學術文化強基、管理文化固本”,鑄就了“激揚夢想,追求卓越”的實驗室精神,踐行 “啟人以志”的育人理念弘揚“勤讀力耕、立已達人”的華農精神,奮楫逐浪,追求建樹。
張啟發表示,實驗室還應該清醒地認識到,目前的狀態距離國家的要求,相比全國兄弟單位實驗室,還有諸多不足,還有較大發展空間,主要表現為戰略科學家領軍人才成長不夠快、原創性重大前沿基礎理論創新不夠多、農業產業創新成果轉化不夠好等,實驗室要發揚優勢、彌補不足,再接再厲、賡續輝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