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年7月,教育部召開新聞發布會介紹,十年來,我國高校持續強化基礎研究主力軍地位,不斷產生重大原始創新成果。
高校是科技成果產生的重要源頭和核心基地,是技術轉移和技術產業化的主力軍。為助推武漢科技成果轉化,12月8日下午在東湖高新區舉辦的2022年武漢科技成果轉化對接活動——碳達峰與碳中和(部屬高校)專場上,來自部屬高校的22個成果轉化項目簽約,其中,15個項目分3批上臺簽約,7個項目在臺下簽約。

2022年武漢科技成果轉化對接活動——碳達峰與碳中和(部屬高校)專場現場。長江日報記者胡贊威 攝
■22個簽約項目均來自部屬院校成果
燃料電池發動機測試臺自主供電能量優化與控制策略研究、城鎮污水處理廠復合型污水特征污染物識別與溯源預警系統研究示范、健康信息設備國際標準研發項目、鋰離子電池新型電解液添加劑及應用技術、光纖傳感電池監測技術開發……
從12月8日的簽約項目來看,22個項目聚焦燃料電池、光纖傳感電池、污水處理、固廢新材料、火電氨燃料等“雙碳”領域,其中涉及新型儲能燃料電池類的項目最多,共計9個。
企業是科技成果轉化的主體,作為科技成果需求方,本場簽約項目中,不乏國家電網公司華中分部、湖北省電力勘測設計院有限公司、駱駝集團、穩健醫療(武漢)有限公司、三鎮實業和高德紅外等大型知名企業。
同時,西安交通大學、北京理工大學、華南理工大學、重慶大學等6家外地部屬高校也將作為成果提供方為武漢本地企業提供技術支持合作。
活動承辦方之一的武漢科創之星高??萍汲晒D化服務中心(以下簡稱“中心”)介紹,該場科技成果轉化活動為部屬高校專場,從活動開始前的項目征集階段,他們對參加項目進行過逐一篩選,包括在漢的華中科技大學、武漢大學、武漢理工大學、華中農業大學、華中師范大學……成果提供方高校均屬于部屬高校。
作為教育部科技成果轉換專家,中心主任李健做了二三十年的科技成果轉化,是一位“老技術經紀人”。近年,中心已經在長江新區這邊建了一個很大的科技成果庫、項目庫以及人才庫,打通供給側和需求側兩端的障礙,從而帶動長江新區的產業集聚。
黨的二十大報告提出——提升科技投入效能,深化財政科技經費分配使用機制改革,激發創新活力。加強企業主導的產學研深度融合,強化目標導向,提高科技成果轉化和產業化水平。李健稱,科技成果轉化是科技創新中的重要一部分,一頭牽著教育一頭連著產業,“作為常年關注高校成果轉化的一員,我認為科技創新需要多方協同,只有合力創新,才能充分發揮高校基礎研究主力軍、重大科技突破策源地作用,才能讓更多的成果從實驗室到實際應用,從而為科技成果轉化不斷賦能。”
■“80后”海歸父子聯合創業
“90后”新生代為城市開發“充電寶”
理工大科技園一棟小樓,自帶“硬核科技”,一樓實驗室、二樓4個中試小試車間、三樓行政辦公、四樓技術研發設計,樓內用電均由氫能發電完成。這里是武漢海億新能源科技有限公司所在地。
作為國內氫燃料電池汽車關鍵技術研發最早的一批探路人,“80后”的全琎2017年從華爾街回到武漢創辦了武漢海億新能源科技有限公司。
武漢理工大學是最早研究氫能源燃料電池的高校之一,生長在高校大院,全琎耳濡目染的,都是父輩們鉆研汽車、新能源方面的先進技術。
父親全書海教授是學校電控領域的專家,2001年轉向研究氫能源燃料電池,“能源是永恒的主題!”全書海坦言,每一次的科技進步是伴隨著能源的革命,從煤炭——蒸汽——石油,在未來二三十年,在氫能燃料電池這一細分領域,將大大作用于汽車發動機等發電設備、裝置??礈寿惖篮臀磥戆l展方向,全琎和父親聯手。
2022年武漢科技成果轉化對接活動——碳達峰與碳中和(部屬高校)專場上,武漢海億新能源科技有限公司與武漢理工大學簽下校企合作的協議,接下來,雙方將進行“燃料電池發動機測試臺自主供電能量優化與控制策略研究”。全書海父子認為,行業處在發展早期,我們要做的就是繼續降低成本。“如今,我們研發的氫燃料電池發動機系統已完成5次迭代,實現了量產。”
在技術層面,科研成果產生于實驗室,是“生果子”,但企業面對的是市場,需要上來就能規?;a的“熟果子”。從實驗室到市場,一路真槍實彈地赴湯蹈火、過關斬將,方能“修成正果”。
初生牛犢的孟錦濤拿出了敢戰的勇氣。
當天,“95后”初創者孟錦濤與華南理工大學簽下“儲能電池電極活性材料的合成與開發”合作協議。
據了解,在美國圣路易斯華盛頓大學獲得能源環境化學工程專業碩士后,孟錦濤放棄了獲得國外高額獎學金的機會,到光谷創業,緊接著攻讀華中科技大學博士學位。孟錦濤笑談:“在美國讀博,我可能繼續傳統學術研究,但回武漢創業,是真真實實地把學術中的技術轉化到產業中。雖然很折騰,但一切都很值得。”
“身處新能源行業中,我覺得未來是值得長期耕耘的。”孟錦濤稱,隨著新能源大量并入電網,碰到的瓶頸就是“儲能”,孟錦濤介紹,儲能電站能解決新能源并網時間歇性和隨機性的問題,鐵基自分層電池技術重點解決了儲能中安全性與經濟性的痛點,并已具備大規模商用的基礎。“想辦法把電存下來,建‘大型城市充電寶’儲能電站,這是新能源發展必須解決的問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