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人才
++
引聚博碩占比超八成
打造高層次人才隊伍
?+
汕頭實驗室園區坐落于潮汕三市連接處、粵東桑浦山麓,位于汕頭高新技術產業開發區,規劃用地約1000畝,計劃分期開發。一期建設投資近15億元,總用地面積93余畝,總建筑面積約9.4萬平方米,已建成高標準化學實驗樓與綜合服務設施,重點研究團隊、中小試項目及“專精特新”企業共建聯合實驗室正逐步進駐。二期建設擬規劃建設中試項目、孵化園區、產業化驗證基地及綜合園區等。
目前,汕頭實驗室由汕頭市市長曾風保擔任理事會理事長,中山大學校長高松院士擔任學術委員會主任,搭建了以中山大學陳小明院士擔任主任、汕頭大學副校長劉文華擔任執行主任、汕頭大學黃曉春教授擔任副主任的新一屆領導班子。汕頭實驗室現有人員規模190人,已聚集了10名領軍科學家(其中院士2名),組建了18支高水平科研團隊,引聚了一支博碩士占比超80%高層次人才隊伍,并與香港大學等知名高校聯合培養一批博碩士。

化學與精細化工廣東省實驗室已組建了18支高水平科研團隊。
劉博是汕頭實驗室引進的人才之一。去年,他告別了在德國11年的工作和生活,回國加入汕頭實驗室。“目前實驗室基礎科研平臺以及部分先期入駐的團隊已經初具規模。我所負責的團隊人員建設與設備采購正在推進之中,這些將給我們后面技術轉化與持續研發提供支撐。”劉博坦言,一方面政府大力投資實驗室建設,汕頭市科技局牽線搭橋,組織實驗室和本地企業做對接;另一方面,汕頭市委組織部協調解決很多外來同事的配偶工作與子女入學問題等等,“這讓廣大科研工作者能夠更安心投身工作。”
“可以說,我們見證實驗室園區從無到有,參與了園區每一棟樓的設計。”汕頭實驗室電子級雙氧水課題組負責人、新能源材料與發展研究中心副主任李國嶺入職前曾在河南一所高校任教,在校期間一直從事新一代雙氧水合成技術的研究工作。機緣巧合下,他于2020年3月初加入汕頭實驗室。
“因為長期從事研究工作,我一直想要實現技術落地,當時就覺得汕頭實驗室是一個合適的平臺。”李國嶺告訴記者,因為看好未來化學化工和汕頭實驗室的發展前景,他舉家從河南來到汕頭工作。今年3月,汕頭市電子化學品產業知識產權運營中心成立。成立當天,他發布了電子級雙氧水合成新技術。
“此次發布電子級雙氧水合成新技術屬于第四代技術,在成本、純度以及環保性上比第三代技術都有跨越式的發展。對汕頭來說,它可以應用于海上風電、氫能源等領域,市場前景廣闊。”李國嶺告訴記者,目前其技術在國際上獨有,并已完成實驗室驗證,為進一步的產業化奠定了基礎,“科研是一項與時間賽跑的工作,如果技術長時間沒有突破,很容易被其他科研人員追趕上。”李國嶺期待,未來汕頭實驗室能夠吸引更多人才,共同實現一批顛覆性技術的落地轉化。
孵化
++
一批新技術、新產品
優先在汕落地、孵化、生產
?+
“從藍圖到實景,我們終于迎來了汕頭實驗室園區的正式啟用。”陳小明說,園區的建設與啟用來之不易,從項目立項、規劃設計、土地劃撥等前期工作到正式開工建設,再到園區完成交付使用,園區的建設真實地記載了汕頭實驗室跨越發展的歷程,也真切地見證了省委、省政府和汕頭市委、市政府對科技創新工作的大力支持。
在當天活動中,汕頭實驗室還與當地兩家上市企業分別簽訂合作協議。陳小明表示,汕頭實驗室的宗旨是要搭建科學家和企業之間的橋梁。“科學家不了解市場,研究成果有可能被束之高閣,難以落地,企業非常了解市場需求,通過雙方合作能夠實現技術轉化,未來我們希望研究出來的新技術、新產品能夠首先在汕頭落地、孵化、生產。”陳小明透露,目前汕頭實驗室也與不少企業對接,企業都表現出非常大的興趣。
廣東光華科技股份有限公司(下稱光華科技)是其中簽約企業之一。公司科技發展部總監賴少媚告訴記者,此次與汕頭實驗室簽約合作是基于近兩年來雙方對接磨合而擦出的“新火花”。“我們既可以將實驗室團隊的技術進行轉化,也可以將外界好的項目引進汕頭,聯合實驗室團隊一起進行孵化。”賴少媚說,好的項目有市場需求,其技術需要銜接,需要進行落地實驗,這個過程中汕頭實驗室起到一個孵化的橋梁作用。
“企業可以作為產業方的角色,實驗室作為孵化平臺的角色,聯合項目團隊技術方三方共同來實現項目轉化。”賴少媚認為,這種合作模式既能給企業帶來獲益,又能為實驗室帶來活水。未來希望與實驗室共建孵化基地的產學研合作模式,形成常態化溝通機制,形成更緊密的互動,共筑在精細化學品和新能源材料產業新優勢,為相關產業發展提供新動力。
另一個簽約項目是汕頭實驗室董正亞團隊開發的國際領先的超聲微反應器技術與化妝品龍頭企業拉芳家化的合作。該技術是董正亞及其研究組在微反應器領域12年的研究積累,已取得多項專利,并成功開發出新一代納米粒子合成設備應用于市場。
“是汕頭實驗室給予我們創新創業的平臺。”董正亞2020年加入汕頭實驗室團隊,今年3月,他牽頭成立了墨格微流科技(汕頭)有限公司,這也是汕頭實驗室孵化成立的首家產業化公司。目前,公司產品主要應用于經濟附加值高的醫藥與化妝品領域,用于納米醫藥制劑,高功效的納米化妝品開發生產。“高端的設備不僅應該用于實驗室,更應該服務于企業,更好地發揮它們的價值。”在董正亞看來,技術對接產業有多種形式,而成立公司則有助于進一步服務整個產業發展。
集聚
++
產學研實深度融合
三方集聚效應顯現
?+
按照廣東省實驗室建設的總體要求,汕頭實驗室堅持“戰略急需、國內一流、交叉融合、特色鮮明、支撐產業”總體思路,以“新化學、新化工、新產業”為思想統領,圍繞實現“雙碳”目標這一重大戰略決策,面向廣東省乃至全國化工產業的發展需求,結合汕頭市“三新兩特一大”產業發展布局,主攻“碳中和化學與化工、高端精細化學品、高端化工裝備”三大方向,打造開放式科研平臺,重點建設“化學化工分析測試中心” 及“化工中試研究中心”,并與汕頭大學、中山大學、廣東以色列理工學院等單位建立合作機制,與多個化學化工領域處于領先水平的研究團隊和企業建立合作關系。
高松表示,汕頭實驗室學術委員會將發揮學術引領支撐作用,深化與高校、科研院所、企業的合作,推動汕頭實驗室產學研工作向更高水平邁進。中山大學作為汕頭實驗室的依托共建單位,將立足自身優勢,匯聚創新要素,提升重大科研攻關能力,推動科技創新成果轉化,助力汕頭產業創新發展、提質升級。
汕頭大學黨委副書記、校長郝志峰表示,作為汕頭實驗室的依托共建單位,汕大在化學與精細化工領域具有豐富教研資源和多個科研創新平臺,并于今年成立了化學化工學院(碳中和未來技術學院),將為汕頭實驗室建設提供人才支撐與智力支持。學校將以園區啟用為新起點,繼續與汕頭實驗室深化交流合作,共享優勢資源,攜手將園區打造成開放式科研平臺,推動實現重大科研成果產業化,培育壯大高端優勢產業,進一步支撐汕頭補齊發展短板,增強人才吸引力,提升城市軟實力。
陳小明稱,接下來,汕頭實驗室將充分發揮科技創新的引領作用和高新區的疊加效應,繼續瞄準國家、省市重大需求和當地產業發展,培養、引進和集聚一批高素質人才,加快推動基礎研究、應用研究和產業化相互融通,推動政產學研合作,積極促進地方產業轉型升級,將汕頭實驗室建設成高質量平臺,打造成汕頭創新發展的新名片和轉型升級的新引擎。
“我們跟汕大、廣以的老師溝通也非常順暢,目前也有不少的合作對接。”董正亞表示,汕大、廣以在基礎研究方面有扎實的理論,汕頭實驗室則偏重于技術研究,大家優勢互補,既能夠形成良性競爭的氛圍,也能夠達到合作共贏的效果。對此,廣東以色列理工學院副教授徐鵬博士也十分認同,他指出,目前汕大、廣以、汕頭實驗室物理空間非常近,有地理優勢;許多老師和科研人員都有國外研究經歷,有許多共同語言,學術和創新氛圍濃厚;汕頭本地化學產業有基礎,有優勢,他對汕頭“三新兩特一大”產業發展也充滿信心。
平臺
++
打通創新要素流通渠道
共享大型科學儀器設備
?+
今年6月,汕頭市統籌高校和科研機構的科研資源,構建汕頭大型科學儀器設備共享平臺,累計整合共享開放各類設備120余臺(套),設備總價值超過3億元,為企業提供科學實驗和分析測試服務。汕頭實驗室園區啟用后,在大型科研儀器方面將與汕頭大學、廣東以色列理工學院的創新資源連成一片、合成一體,實現共享,為各地高校和科研機構成果落地汕頭、服務區域打通渠道。
汕頭大學中心實驗室主任兼分析測試中心主任陳耀文教授表示,汕大一直以來堅持科研資源開放共享的思路,早在10多年前,學校已經將中心實驗室和其他學科的科研資源向社會開放。此次由全市統一構建大型科學儀器設備共享平臺之后,實現科技資源統籌規劃和合理配置,將進一步提高大型科學儀器的利用率和應用水平,提高學校對外服務的深度和廣度,大大降低了企業的負擔。
記者了解到,目前《汕頭大型科學儀器資源共享平臺的建設方案》仍在完善中,方案將整合汕頭大學、廣以理工學院和汕頭實驗室的現有科研資源,按照“整合、共享、完善、提高”的要求,構建大型科學儀器設備共享平臺,服務應用領域包括化學化工、藥物、高分子、納米材料、生命科學、環境科學、食品科學、農業科學、醫藥科學等。
廣東以色列理工學院電鏡中心主任茶麗梅告訴記者,廣以電鏡中心自去年6月向社會開放以來,已有來自5省8市的高校、企業預約使用,電鏡中心也配備了專業的技術人員,為企業提供科學實驗和分析測試服務,為校企產學研合作提供了更多機會。
“有一次,汕頭本地一家上市公司來學校洽談合作,參觀電鏡中心時,發現我們的設備儀器符合他們測試需求。”茶麗梅分享道,原本該企業長期要將樣品寄到深圳進行測試,既費時間又耗成本,如今該企業與電鏡中心簽訂合作協議,在本地就能解決研發生產過程中所需測試環節,極大降低成本。茶麗梅建議,有關部門能夠多組織關于測試儀器共享的專場活動,讓更多本地企業能享受到儀器設備共享平臺的服務,提高儀器設備資源利用率。
延伸
?+
+
四方共建國家超算汕頭分中心
與大數據、人工智能高度融合,對汕頭未來發展起到重要支撐作用
日前,在汕頭市化學與精細化工產業創新戰略高端研討會開幕式上,由中山大學、汕頭大學、汕頭實驗室、廣東中大明博科技有限公司簽約共建的國家超算廣州中心汕頭分中心合作項目備受關注。記者專訪教育部超算工程軟件工程中心主任、國家超級計算廣州中心主任、中山大學計算機學院教授盧宇彤,了解國家超算汕頭分中心未來的運作及發展亮點。
超算賦能“三鏈”融合
盧宇彤表示,超級計算一直服務于大科學、大工程和新興產業,此次汕頭分中心的項目,開創了“政府—高校及科研院所—廣州超算中心—產業資本”強強聯合的“政產學研融”戰略合作模式,充分調動各方的優勢資源,助力汕頭全面提升自主創新能力和產業競爭力。
“我們希望通過與本地的高校、科研平臺和企業深度合作,發揮超算對汕頭科技創新和產業發展的支撐作用,在超算基礎服務、應用生態拓展、前沿科技研究、產業創新發展、科技成果轉化和市場化運作等方面取得成效。”盧宇彤說道。
超算汕頭分中心項目落地后,在汕頭及粵東地區主要有哪些應用前景?盧宇彤稱,汕頭分中心落地后,將重點瞄準汕頭和粵東地區經濟社會發展的現實需求,應用前景將包括:數字政府、智慧城市、民生服務等面向政府治理和公共服務的領域,也包括大數據、人工智能、新材料、精細化工、智能制造、產業數字化等面向行業應用和產業發展的領域。通過超算賦能,促進科技、金融、產業“三鏈”融合,推動產業向高端化、智能化、綠色化和服務化發展。
匯聚資源深化產學研合作
超級計算是現代科技創新體系的重要組成部分,是大國科技競爭必須搶占的一個戰略高地,近年來國家和地方的持續投入,推動我國超算軟硬件技術迅速發展。當前,汕頭正積極發展數字經濟和“工業立市、產業強市”,盧宇彤稱,超級計算傳統上用于科學計算和工程計算為多,近年來與大數據、人工智能高度融合,未來對汕頭的發展規劃能起到重要支撐作用。
她指出,一方面,廣州中心能延伸超算中心成熟的業務和應用,提供超算應用服務,例如工業仿真設計、新材料新能源、大數據處理應用、人工智能、數字創意和數字經濟等領域;另一方面,又能結合本地的行業、企業需求,共同打造專業的服務平臺、產業化科技研發平臺,通過“超算+”和“AI+”等交叉合作,合作共建產業發展支撐鏈,支持產業集聚和產業轉型升級。
“超算的作用不能說是替代,更貼切地說應該是補充和拓展,”盧宇彤說,“我們不僅是‘國家重器’,還是一個典型的‘交叉中心’,可以為汕頭帶來很多技術、人才、智力、資訊、渠道等資源的匯聚,促進學科和產業的交叉合作、技術交流、協同創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