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隨著新一輪科技革命和產業變革突飛猛進,南海區作為制造業強區,完全有基礎、有底氣、有信心、有能力抓住機遇,乘勢而上。昨日,南海區委統戰部組織各民主黨派、知聯會、新階聯、港澳臺同胞和留學生代表等40余人走進季華實驗室。在考察季華實驗室后,參加活動的人員圍繞“如何推動季華實驗室的科技成果轉化落地,推動南海轉型升級,打造科創強區”的主題,分享討論,建言獻策。這是南海區統一戰線“同心謀發展聚力新南海”系列活動的第一場。
南海區委常委、區委統戰部部長喬吉飛表示,科技創新是地方政府發展經濟的關鍵一招,必須調動統戰系統的人才積極參與科技創新,推動科技成果轉化,讓科技之光照亮制造業高質量發展,實現傳統制造業的轉型升級。
看成果 聚焦前沿科技突破“卡脖子”問題
“這有一個人重嗎?”在季華實驗室科技成果展廳,“墨子號”量子密鑰高精度跟瞄地面輕量化收發系統吸引了考察團的注意。“反正比我輕。”季華實驗室主任助理甘澤龍的一句話逗笑了大家。
展廳內陳列的佛山一號(超高比功能柔性衛星)、新型非充氣輪胎、中醫孫絡寬場顯微健康檢測設備等“硬核”科技成果,也讓考察團直呼“大開眼界”。
昨日,考察團一行詳細了解了季華實驗室在研究方向、人才隊伍、平臺建設、科研工作、成果轉化、制度創新等方面的基本情況。
“在成果轉化方面,季華實驗室成立了一支成果轉化基金、一家經營性資產管理公司、孵化了高技術企業14家。”甘澤龍介紹,季華實驗室以佛山本地產業需求為出發點,在建設初期走訪調研佛山200余家相關企業,根據實驗室學科方向布置和發展規劃布局,選擇了一些優勢企業開展合作,目前已與155家企業開展業務合作或達成戰略協議,其中75家為佛山本地企業。
“看到了很多‘頂天立地’的科研成果。”“感受到了科技創新的蓬勃力量。”“科技成果背后的研究理論、思路都很清晰,給我們很大啟發。”考察團一路參觀一路感嘆,也引發了一連串的思考。
凝共識 謀創新就是謀未來牽線搭橋促合作
科技是引領發展的第一動力,是建設現代化經濟體系的戰略支撐。作為制造業大區,南海民營企業以中小企業為主,中小企業科技創新能力普遍較弱,研發投入較低。
“在制造業轉型升級的浪潮中,如果不把握住機會去提升科技創新能力,我們就面臨著掉隊的風險。”喬吉飛表示。為此,南海區委、區政府提出全面打響“南海智造”品牌,培育壯大“兩高四新”現代產業集群,深化與大院大所合作,建設一批高水平的實驗室和新型研發機構。
今年5月16日,南海區發布《強化制造業創新驅動發展戰略的實施方案》,將提升科技創新轉化效率作為強化制造業創新驅動發展戰略的首要目標,提出至2025年,南海各級財政安排不少于200億元的資金,撬動全社會研發投入不少于600億元,探索走出一條制造業轉型升級的獨特“南海路徑”。
“抓創新就是抓發展,謀創新就是謀未來。”喬吉飛表示,組織開展此次考察活動,旨在發動南海統一戰線為包括季華實驗室在內的科創平臺建設建言獻策。同時,南海統一戰線成員中有不少企業家,也希望通過考察活動為企業和科創平臺牽線搭橋,尋找合作機會,加速科技成果的轉化。
喬吉飛的一番話,引起了現場不少人的共鳴。
“科技的創新是傳統產業轉型升級,帶動經濟社會全面轉型的重要抓手。”南海區臺商聯誼會會長、南海大欣針織業有限公司總經理李文昌為季華實驗室的科研成果所折服,也希望季華實驗室能加強與南海本土傳統制造業企業的對接,“南海的很多企業,尤其是傳統企業,自主創新能力和協同創新能力還不是很強,需要季華實驗室等科創平臺的幫助。”
謀發展 增強創新發展動能加速科技成果轉化
“在考察的時候,我一直在思考一個問題,這些科創成果都很好,但如何才能利用好這些成果去助推傳統工業轉型升級、品牌創新?”在座談會上,南海區內地港人聯誼會副主席兼里水分會會長、佛山南海木井方工具制造有限公司行政總裁何倩珊拋出的問題,讓大家熱烈討論起來。
從見證、聆聽,到發問、記錄,考察團成員將所見所聞所思轉化為助推南海高質量發展的動能,建諍言、獻良策、謀發展。
“今天的考察讓我大開眼界,看到了很多‘頂天立地’的科研項目。”民革南海總支主委、南海區人民醫院院長關紫云認為,后疫情時代,醫療健康產業的應用場景發生很大的變化,對科技產品有更高的要求,還需要一個“翻譯”連接起科技產品硬件、軟件與醫院的需求。
實驗室是科技發展的源泉,如何讓科技成果從“實驗室”走向“應用場”?南海區知聯會副會長、佛山科學技術學院教授曾亞光表示,可以在季華實驗室周邊配套專業產業園建設,結合鎮域特點打造專業產業園;同時通過政策支持,吸引更多人才來到南海,確保季華實驗室的可持續發展。
“我認為,還是要發揮實驗室科創平臺的技術含金量。”九三學社南海基層委員會副主委、廣東南海大漢投資有限公司董事長黃朝陽把轉化思路聚焦到實驗室上。他認為,季華實驗室用行動和實際做出了許多成績,也承接了許多期盼,“千燈湖創投小鎮等具備科創屬性,季華實驗室可以在鑒定初期雙創、科創項目中發揮作用。”
科研有實力、企業有需求、轉化有市場,為科技成果轉化提供了廣闊的未來。對于科創平臺如何更好地把握市場需求,民盟南海總支副主委、南海婦幼保健院院感科主任王欣認為,優化科技資源共享機制、盤活現有資源是關鍵。
“科技研發周期長,建議把這些資源進行整合推廣,加大科創平臺的社會開放力度,實現科研設備技術在南海、佛山的協作共享,這對于盤活存量資源有好處。”王欣說。
“要基于目標人群的需求,打破科技成果轉化的瓶頸。”南海區知聯會副會長、佛山林至高分子材料科技有限公司董事長王博偉認為,科研項目要立足各個領域的需求,去開拓更多成果轉化的路徑。
科技成果落地的需求和應用方向有很多,資源也不少,如何讓企業需求與科研成果有效對接、讓科研成果精準應用到相關場景?考察團成員一致認為,強化供需對接平臺的建設非常重要。
民進南海總支會員、南海石門實驗學校教師董勇認為,搭建產學研合作平臺是打通技術成果轉化屏障的一個方式。同時可以搭建研學交流平臺,讓中小學生有機會走進實驗室參觀學習,培養科學素養,為南海的科技創新儲備人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