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十四五”時期健康北京建設規劃》今日向社會發布。
構建強大現代化公共衛生體系
根據規劃,北京將改革完善疾病預防控制體系。按照國家要求推進疾病預防控制體系改革,建成滿足首都公共衛生保障需要,具備新發突發傳染病病原體、健康危害因素“一錘定音”檢測能力和重特大公共衛生事件處置能力,國內一流的首都現代化疾病預防控制體系。
北京將堅持不懈抓好常態化疫情防控,持續完善傳染病疫情和突發公共衛生事件監測系統,建立智慧化預警多點觸發機制,綜合應用地理信息等技術提升精準防控水平。
北京將優化疾控機構職能設置,理順體制機制,從單純預防控制疾病向全面維護和促進全人群健康轉變。
北京將改善疾控機構基礎設施條件,建成市疾控中心新址,做好市疾控中心現址辦公場所的統籌利用,強化核心區公共衛生保障,根據首都發展需要適當提高設備配置標準,加快市、區兩級疾病預防控制中心標準化建設。加強生物安全防護三級實驗室能力建設,統籌央地資源規劃設置高等級生物安全實驗室。
北京將完善疾控人員管理與薪酬保障機制等改革措施,研究編制調整政策,到2025年,每萬名常住人口疾控力量配比1.75人。
構建新型傳染病防治體系
根據規劃,北京將構建符合首都功能定位和國際大都市特點的新型傳染病防治體系,充分發揮綜合醫院主力軍作用,加強綜合醫院傳染病專科能力建設,提升疑難重癥診治能力和多學科協作綜合診療服務能力。
北京將優化提升專科傳染病醫院功能定位,平時主要承擔疑難病和急危重癥診療、傳染病核心臨床技術科研攻關、促進科研成果轉化功能;疫時作為收治罕見傳染病以及新發突發重大傳染病患者,對綜合醫院診療救治的支撐和補充;優化提升專科傳染病醫院設施裝備,提高國際化服務能力,實現功能轉型升級。
北京將充分發揮中醫藥防治傳染病核心技術作用,依托國家中醫疫病防治基地建設,在北京中醫醫院、北京中醫藥大學東直門醫院建設中醫疫病防治基地,到2025年,國家中醫疫病防治基地個數達到2-3個,建設國家級中醫疫病重點研究室和重點實驗室。推廣應用傳染病中西醫結合診療方案,提升中醫藥傳染病診療救治能力。
健全公共衛生應急管理體系
規劃指出,北京將形成統一高效的公共衛生應急指揮體系。完善指揮決策和組織協調機制,健全應急響應制度,統一協調首都突發公共衛生事件應對工作。完善衛生應急預案體系,統籌推進公共衛生應急管理平臺建設,充分運用現代化信息技術提升指揮決策系統、信息管理系統、應急處置系統、物資保障系統和專家咨詢系統的運行效率,各系統有效銜接,互通互聯,信息快速歸集,及時支撐科學決策,指令順暢通達,各部門快速反應、精準行動。
北京將完善公共衛生應急服務體系。組建一支現代化、專業化、標準化的綜合類緊急醫學救援隊伍,全面提升衛生應急有效應對能力。統一院前醫療急救呼叫號碼,每個街道(鄉鎮)至少設置1個標準化急救工作站,全市急救站點增至465個,配備必要的車輛和設備,充實急救人員,加強急救站點和綜合醫院、社區衛生服務機構的結合,規范院前醫療急救轉運與院內急救銜接,提高安全轉運能力和效率。院前醫療急救服務平均反應時間小于12分鐘,急救呼叫滿足率不低于95%,服務滿意率不低于98%。
強化公共衛生應急保障體系
規劃還指出,北京將健全“市-區-機構”三級醫用物資設備儲備體系,建設公共衛生安全應急保障基地,會同物資生產企業及需求單位,建立對有使用期限物資的輪儲制度。加強社會急救能力建設,全市重點公共場所實現AED等急救設施設備全覆蓋。
北京將制定大型公共建筑轉換為應急設施預案以及臨時可征用的公共建筑儲備清單。各區有1到2處公共建筑可在應急狀態時轉為集中醫學隔離觀察點、方艙醫院或后備救濟救災場所。
此外,北京將提升血液保障能力,構建包括1個血液中心、3個中心血站、7個中心血庫的“1+3+7”的采供血服務體系,“十四五”時期千人口獻血率達到2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