對標國家實驗室,匯聚一批“國字號”資源
自主研發的“三維水彈性力學分析軟件”“海洋結構分析通用軟件”等多個船舶工業CAE軟件成功發布;深海采礦重大專項成效顯著,完整構建我國自主知識產權的深海多金屬硫化物采礦技術體系;載人裝備譜系化發展不斷完善,“奮斗者”號全海深載人潛水器完成首次常規科考應用……中國工程院院士、太湖實驗室主任吳有生細數近一年來太湖實驗室在海洋裝備領域取得的豐碩成果。
自去年12月30日正式揭牌打下第一塊“地樁”,到今年10月16日召開首次理事會第一次會議正式建章立制,再到11月20日召開第一屆學術委員會成立大會暨第一次會議,26位院士專家受聘為學術委員會委員,為實驗室科研發展提供智力支撐,太湖實驗室正邁著堅實而有力的發展步伐。
成立一年半的材料科學姑蘇實驗室,也于去年立項29個重點項目,今年年初啟動其中23個。“去年6月掛牌以來,積極推進科技創新、制度創新,實行‘成果交易前置’新模式,同其他各類科研機構、大學、企業研發機構形成功能互補、良性互動的協同創新格局,2020年聯合行業龍頭企業立項開展重大科研攻關項目29個、合同金額達18億元。”年初,姑蘇實驗室執行主任楊輝介紹,實驗室聚焦項目需求,構建高水平人才、團隊能力,總人數已達400人,科研人員占比91%,已到崗高層次人才25人,其中國家級人才13人。
2018年8月揭牌的紫金山實驗室以未來網絡國家重大科技基礎設施為支撐,重點圍繞未來網絡、超5代/6代移動通信(B5G/6G)、網絡內生安全等重點領域布局一批重大科研任務。目前,已匯聚了近1000人的科研隊伍,自主研制全球首個大網級網絡操作系統,成功開發出具有自主知識產權的CMOS毫米波相控陣芯片與大規模集成陣列天線技術。
“2020年11月,紫金山實驗室列入國家戰略科技力量序列,成為國家實驗室基地,下一步將重點圍繞新型開放網絡體系架構與基礎軟件、6G高頻無線系統與關鍵器件等重大任務開展研發攻關。”紫金山實驗室科研部部長齊望東說。
作為目前僅有的三家江蘇省實驗室,紫金山實驗室、姑蘇實驗室和太湖實驗室均以創建國家實驗室為目標。爭創“國字號”實非易事,需要具備哪些實力?
“國家實驗室是我國實現科技自立自強的‘主力軍’,主要具備三個特征:體現國家戰略意圖、以重大任務為牽引、注重與產業應用接軌。”江蘇省科技發展戰略研究院區域創新研究中心主任韓子睿說。
據韓子睿分析,國家實驗室是聚焦國家戰略目標、面向國際科技競爭的大型綜合性創新基礎平臺,有別于傳統以學科領域劃分設立的實驗室,更多體現國家意志、實現國家使命,是代表國家水平、保障國家安全的戰略科技力量。“國家實驗室要以解決事關中國安全和發展的重大科技問題為牽引,以任務目標實現為導向和統領,跨部門、跨區域、跨學科組建科研攻關‘國家隊’。”
目前,紫金山實驗室、姑蘇實驗室和太湖實驗室已分別在網絡通信與安全、材料科學、深海技術科學等領域匯聚了國內頂尖科研團隊,建有一批國家重大科技基礎設施和科技平臺,具備了承擔國家重大科技任務的基本條件。
緊扣國家實驗室功能定位,三大江蘇省實驗室開放匯聚了一大批“國字號”資源。紫金山實驗室探索“人才特區”政策,整合東南大學、中國電科14所等科技力量,組建聯合研究中心和伙伴實驗室;姑蘇實驗室依托中國科學院蘇州納米所等機構,統籌集聚各類高能級科研院所、大學和企業優勢力量,打造一體化協同創新格局;太湖實驗室發揮中船集團的央企優勢,構建“核心+基地+網絡”的創新體系布局。
“揭榜掛帥”選良才,“攻關拔寨”搶先機
科技創新,關鍵在人。梳理三大江蘇省實驗室的創新要素,其共性特征為“揭榜掛帥”。采訪中,三大江蘇省實驗室都明確表示,公開項目就是希望筑巢引鳳,引進更多優秀專業人才。
新一代通信技術研發占據了紫金山實驗室研發項目的半壁江山。今年,紫金山實驗室掛出了B5G/6G移動通信系統與關鍵技術研究項目。“主要還是希望引進高端人才!”紫金山實驗室博士后科研工作站負責人吳涵對于“揭榜掛帥”項目的首要目標直言。他表示,通過政府搭臺、企業唱戲,貼近企業技術升級需求,貼近產業發展實際,面向全球引進優才,全職或柔性引進研發團隊,有利于降低研發成本、提高研發效率。據了解,項目公布后已有多位博士后主動聯系,提出對接意向。
10月底,姑蘇實驗室在中國國際納米技術產業博覽會上公開發布38個項目指南,邀請產業界一起攻堅克難,共同解決“卡脖子”問題。“我們的研究領域主要包括電子信息材料、能源環境材料和生物健康材料。其中,首先啟動的是電子信息材料領域項目,這些與國家‘十四五’規劃,打造數字經濟新優勢,加強關鍵數字技術創新應用息息相關。”姑蘇實驗室副主任景震強介紹。
記者從姑蘇實驗室已經公開的第一批項目指南中發現,項目主要聚焦電子信息基礎材料與新器件、半導體光電、電子信息裝備、功率與微波領域,旨在解決前沿基礎問題和關鍵技術問題。5G、6G通信技術的發展對元器件提出了輕量化、高集成化和高頻化的要求。此次發布的“面向高頻器件應用的介質材料研發”項目,就是希望突破關鍵核心技術,研發出面向高頻(毫米波)應用的低損耗微波介質陶瓷,及相關配套的電子漿料,實現在5G/6G技術關鍵基礎材料上的自主可控生產。
“我們希望通過聯合立項和‘揭榜掛帥’,集聚高科技企業的高級人才資源,為實驗室鍛煉出一批能夠解決重大科學問題的科研團隊。每個立項項目將設有項目總指揮、項目總師和項目總務這三個重要角色。”姑蘇實驗室戰略規劃部部長李順峰介紹,總指揮一般由企業方擔任,負責把握項目的總方向,確保項目能夠真正地服務產業化;總師則負責解決項目的科學問題、技術難題;總務則是“后勤總管”。通過這個“鐵三角”組合,帶領團隊協同進行科研攻堅。
為更好構建開放協同的發展機制,太湖實驗室也在積極探索項目任務“揭榜掛帥”、“首席科學家”領銜模式,向高校、研究所、科研團隊等遞出橄欖枝,不拘一格吸引人才。目前,已有400多名科研人員入駐實驗室,形成了多個科研團隊。就在11月20日,太湖實驗室正式對外發布首批5個科研“揭榜掛帥”項目,覆蓋材料應用、水下探測、資源開發、智能傳感等領域。“發出‘求賢令’是求關鍵核心技術應急之策、破局之才。”太湖實驗室副主任周偉新告訴記者,“揭榜”成功后,“首席科學家”領銜模式還將充分賦予“首席科學家”人事、財務、薪酬、科研組織等自主權,激發人才創新活力。
“‘揭榜掛帥’是一套選賢任能,讓能者脫穎而出的機制;以成果實際產出為導向的‘揭榜’;聚焦重大科學問題與關鍵核心技術,突出剛性目標約束;以創新能力為標尺的‘掛帥’,無論是‘正規軍’還是‘游擊隊’,無論是將軍還是士兵,只要有真本事,皆可出來一爭高下。”江蘇省科技戰略研究院副院長張華表示,三大江蘇省實驗室探索“揭榜掛帥”新機制凸顯了我省創新機制的轉變,也凸顯了“創新驅動實質是人才驅動”的人才觀。
勇涉體制機制改革“深水區”,打造創新樣本
“爭創國家實驗室,關鍵還要在體制機制創新上做文章。”韓子睿評價,我省紫金山實驗室、姑蘇實驗室、太湖實驗室的建設是構建一套新的機制,通過制度創新集中力量攻克一批事關科技強國、科技強省建設的源頭問題和底層理論,以體制機制改革探索更好地參與國家實驗室建設。
作為首家江蘇省實驗室,紫金山實驗室自帶“創新基因”。成立伊始,實驗室就突破傳統事業單位、高校、科研院所的體制機制,積極探索創新科研組織模式,推動科研提質增速。齊望東介紹,為高效完成任務,實驗室探索“首席科學家負責制”,首席科學家通過“揭榜”方式接下科研任務并承諾完成,而實驗室會賦予首席科學家充分的科研自主權。“在這里做科研,沒有經費使用的限制,沒有編制的束縛,也不用為繁雜的行政事務發愁。”中國工程院院士、紫金山實驗室主任劉韻潔對此深有體會。
此外,紫金山實驗室還積極探索創新激勵機制,“最高賦予科研團隊90%的科研成果所有權,這一比例在全國范圍內都是非常驚人的。”齊望東說,以往職務發明知識產權成果屬于單位和國家,對科研團隊只獎勵成果收益,現在實驗室的創新做法則是在項目出成果時,對科研團隊不僅獎勵成果收益,還獎勵成果所有權。
為聚集社會各方力量加大對未來產業技術的投入,姑蘇實驗室設計了一個新的項目運行模式——成果交易前置。有意向合作的企業需“帶資進場”,姑蘇實驗室按照1:1的比例匹配經費,雙方共同在姑蘇實驗室立項,開展項目研發。
“我們希望在立項階段就引入產業界的參與,企業愿意帶著資金進來合作,共擔風險,才證明這個項目是真正有用。”李順峰說,“帶資合作”實際上是企業預付成果轉讓費,項目實施過程產出的成果在滿足一定條件后將轉讓給合作單位,姑蘇實驗室并不持有成果。“也就是說,把知識產權成果交易前置到立項階段,通過這樣的方式,解決科技經濟‘兩張皮’問題。”
太湖實驗室則探索搭建“管總+主建+主戰”的運行管理體系和項目任務“揭榜掛帥”、科學家領銜的科研模式,致力成為國家深海技術科學領域和太湖灣科技創新帶原始創新、自主知識產權重大科研成果策源地。“以國家層面重大科技任務為引領,整合全國優質資源。”太湖實驗室執行主任何春榮介紹,太湖實驗室的建設圍繞“海洋強國”戰略,緊扣國家實驗室發展要求,聚焦深海技術科學領域重大科研方向和科技任務,創新管理體制與運行機制,融合優勢資源,在全國形成“核心+網絡”的總體架構。
目前,三大江蘇省實驗室已建立了高效的管理運行機制。“三個省實驗室都實行理事會領導下的主任負責制,建立了管理與科研相分離的組織模式。在這種模式下,理事會負責重大任務和事項決策,而實驗室主任和首席科學家團隊則集中精力開展科研,有利于實驗室在既定任務牽引下更富效率地組織攻關。”韓子睿表示,三大江蘇省實驗室還可在建立重大任務形成機制、構建開放協同的發展機制、強化目標導向的項目管理機制上進行創新突破,為爭創國家實驗室提質增速。
向更高層次進發,勇做國際創新策源地
“紫金山實驗室的目標之一,就是構建新型網絡架構,滿足產業互聯網時代對互聯網的確定性和連接性的要求。”劉韻潔表示,互聯網已經進入到下半場,即賦能實體經濟,對制造業進行升級改造,這對網絡服務質量提出更高要求。
姑蘇實驗室對于立項項目的要求,也都立足于前沿基礎研究與市場應用導向。“我們希望打破傳統模式,架起基礎研究和產業之間的橋梁,‘頂天’是目標,項目要面向國家戰略需求和產業前瞻性需求,‘頂天’的同時也要‘立地’,就是接地氣,研究成果必須轉化為產業成果。目前實驗室立項的項目都是沿著‘頂天立地’的要求有序開展起來的。”楊輝說,自揭牌成立后,姑蘇實驗室與多家企業展開了深入交流。“這多家都是材料科技行業的企業和創新型高科技公司,我們遴選的標準是既要‘頂天’,又要‘立地’,缺一不可。”
“我們從物聯網、人工智能、未來通信等行業未來發展需求出發,聯合企業開展光電傳感器、材料計算、太赫茲等方面的研究,從材料角度來實施相對前沿的探索項目,通過材料的優化,讓一些器件達到國際頂尖水平,為我國及我省的數字經濟硬件產業提供技術支撐。”李順峰補充說,5G、6G技術應用與人民生活密切相關,“立地”就是立民生之所需。
“之所以重視深海,是因為深海資源開發和利用決定著人類經濟的可持續發展和我國未來的命運。”吳有生表示,發展太湖實驗室,在深海空間開展研究,將揭開世界前沿科學和高技術發展的全新天地。
太湖實驗室主體建設單位中國船舶七〇二所長期在海洋裝備技術領域扎實拓展,特別是在譜系化載人深潛裝備研發方面,走在了世界前列。在以“蛟龍”號、“深海勇士”號、“奮斗者”號等為代表的深海裝備方面和載人深潛實踐中證明了太湖實驗室的設施條件、專業基礎、發展潛力十分具有優勢。
何春榮表示,下一步,太湖實驗室將整合中國船舶集團以及江蘇、海南省等相關資源,整合“洞-池-湖-海”試驗研究體系和國家超級計算無錫中心,在全國形成“一體兩翼,雙湖三海”的總體布局,讓太湖實驗室成為國家深海技術科學領域原始創新、自主知識產權重大科研成果策源地,形成引領科技創新發展的國家戰略科研力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