編寫《指南》為醫務和科研人員提供技術標準
在此次新冠疫情防控中,柳燕和她的以高校教師為主體的團隊,以對疫情高度的敏感性和責任心,積極投入抗擊疫情阻擊戰。
“早在2020年春節前,我們學校迅速組織相關領域的科學家討論疫情發展趨勢,針對春節的探親返鄉潮,作為安徽省最大的醫學院校,我們迅速制定并啟動疫情防控相關方案。”同時,作為微生物學專家,柳燕教授根據疾病臨床特征,緊急為學校各附屬醫院編制了《冠狀病毒肺炎樣本采集、保存指南》,為醫務人員和科研人員做好標本的采集和保存提供了技術標準。
作為高校教師,柳燕教授立足三尺講臺,開展線上教學,同時在學校國際教育學院的組織下,將我國新冠疫情防控經驗傳播給俄羅斯和波蘭大學的師生,增進了疫情防控的國際交流,有力增強了人類命運共同體聯合抗疫的共同意識。
作為安徽醫科大學重大傳染病綜合研究中心傳染病病原學與檢測方法研究室的牽頭人,她和團隊的同事們也迅速投入到科技廳新冠疫情肺炎的應急攻關科研項目中,主動與安徽省疾病預防控制中心、阜陽市傳染病院以及復旦大學等多家單位尋求合作,開展項目攻關。
投入更多精力防未病
長期從事病原微生物的教學、科研和疾病監測工作,柳燕教授深刻認識到,生物安全是國家安全的重要組成部分,《生物安全法》對生物安全風險防控體制、重大新突發傳染病和動植物疫情防控、生物技術研究開發與應用安全、防范生物恐怖與生物武器威脅、生物安全能力建設和法律責任都有了全面的規定,“所以,我們首先要組織相關人員認真學習、領會《生物安全法》的關鍵精髓,按照《生物安全法》的要求進行相應活動。”
在她看來,接下來,相關部門應把加強生物安全能力建設放在重要位置,尤其是在關鍵基礎設施的建設方面要合理、科學、前瞻性布局,同時要培養一批熟悉生物安全法的專業人員來監督、執行和管理生物安全。
“新突發傳染病,大多是高致病的,需要在生物安全三級實驗室進行相關操作,我省有近7千萬人口,目前能夠投入運行的生物安全三級實驗室僅有安徽省疾病預防控制中心和安徽省動物疫病預防與控制中心各一個實驗室,遠不能滿足新發突發疫情的應對需要!”柳燕教授說。
在她看來,新冠肺炎疫情防控帶來的思考中,包括傳染病的預防與控制的方向,“應該投入更多的精力去防未病,將傳染病防控關口前移,將傳染病消滅在萌芽狀態,這就需要更多地關注和發揮高校和科研院所已有的關于新發傳染病病原、致病機制、藥物等方面的科研成果和技術儲備,加大對他們的基礎設施投入力度,比如,在有需求的高校和科研院所建立生物安全三級實驗室,這樣,科研、防病、治病,既各司其職,又互相合作,達到更高效的防控疾病的目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