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大科研設施平臺:推動高端智能裝備創新突破
省科技廳公布的數據顯示,5年建設期以來,我省8家企業國家重點實驗室累計投入建設運行經費66.1億元,其中投入研發費用43.4億元;截至2020年底,擁有單臺套 50萬元以上的大型科研儀器設備446臺套,總價值近11億元;建有研發測試場地15.7萬平方米,實驗室的基礎設施和研發條件持續完善,不斷推動高端智能裝備創新突破。
初春時節天氣有些陰沉,而位于南京的智能電網保護和運行控制企業國家重點實驗室正忙得熱火朝天。作為我省首家電網領域實驗室,實驗室聚焦能源電力行業綠色轉型發展,為電力提供理論支撐和核心裝備。“近年來我們持續投入,構建了世界上規模最大的硬件在環實時仿真的系統保護實驗能力。”實驗室管理辦公室主任李東輝介紹,系統保護實驗室建設以來,為我國華東、西南、東北等多個大區電網開展系統保護實驗驗證,最大程度模擬區域電力系統安全問題,為電力穩定傳輸保駕護航。
“我們是國內唯一設立于企業內的轉化醫學與創新藥物國家重點實驗室!”先聲藥業轉化醫學與創新藥物國家重點實驗室負責人王鵬博士自豪地說,圍繞轉化醫學,實驗室打造了一系列診斷平臺;從2017年啟動建設至今,已與國際上很多知名科技公司展開了多種形式的合作。雖然啟動時間不長,但通過國際合作,實驗室引進了全世界最領先的診斷技術,并在上海、南京、美國波士頓三地打造創新藥物研發平臺。特別引以為豪的是,平臺建設以來,已有國家 I類創新藥“先必新”等兩個創新藥物獲批上市。“從產業化角度實驗室的成果已經解決臨床需求。”王鵬說。
30年來,我國橋梁建設總量占了全世界的47%,隨著大量橋梁建成通車,以在役長大橋梁為典型代表的工程體系全壽命運維面臨重大需求。在役長大橋梁安全與健康國家重點實驗室針對橋梁性能衰退規律不清晰、隱蔽性病害難發現、安全風險預警不充分與復雜病害難處治四大技術瓶頸,開展了多項創新性研究。實驗室主任張宇峰介紹,實驗室開創了橋梁結構健康監測區域數據中心模式,以所開發的廣域結構群的物聯網監測技術為核心,實驗室目前管理著世界上規模最大的大跨索承橋梁結構健康監測群。
在中電萊斯空中交通管理系統與技術國家重點實驗室,記者看到目前我國已建成規模最大、業務最齊全的空管領域空地一體化仿真實驗環境。“這個環境包括通用基礎環境、數據服務環境和技術研究環境,擁有儀器設備500余臺(套),空管國家重點實驗室基于大數據平臺構建了空管數據中心,采集管理了近10年的監視、飛行、氣象、航行情報等諸多運行數據,積累了豐富的數據資源。”中電萊斯空管國家重點實驗室常務副主任丁輝介紹,實驗環境可有效支撐我國空管規劃論證、新技術驗證、運行仿真和軍民航空域協同等研究工作,并向國內南航大、民航大學、空軍工程大學等高校開放,提供技術試驗驗證服務。
機制體制創新:高端研發人才“積木成林”
截至2020年底,我省8家企業國家重點實驗室擁有固定人員1119人,其中,研發人員972人,高級職稱人員占60%以上;100多人次獲省級以上人才計劃資助,培養學術帶頭人、專業技術人員及博士、碩士近1000人。
5年間累計吸引國內外訪問學者、客座教授40多人次到實驗室工作交流,還積極派出業務骨干出國做訪問學者,在智能電網保護和運行控制企業國家重點實驗室,“引進來走出去”的人才集聚培養方式正“積木成林”。“在實驗室團隊,我們更多的考慮是讓年輕同志不斷成長,他們才是電力行業的未來,通過老帶新及各種人才計劃,現在已經涌現出一批國家級專家。”李東輝介紹,實驗室創新考核方式,對做出重大貢獻的員工進行股權激勵,這在同行業算是獨樹一幟;目前實驗室內副高級以上職稱人數超過了一半,正高級職稱人數達到35%。
“引進人才只是一方面,從企業角度出發,更在意的是如何留住人才。企業提供的優厚薪酬待遇是一方面,人才體制創新也是一方面,實驗室鼓勵員工到外部做各類交流,參加各類國際高端會議。”王鵬認為,創新藥研發周期長,關鍵在于企業要有好的待遇留住人才;科研人員不光光只考慮追求薪酬,他們更多的是追求成就感。企業如果不斷出成果,員工才會有自豪感和歸屬感。
“實驗室創新實施了‘導師制’和‘骨干員工培養計劃’,為每位新員工指定了一個導師,幫助新員工迅速融入組織,并在技術上給予指導,導師制已成為新員工融入組織和快速進步的向導。”張宇峰告訴記者,在人才引進方面,實驗室制定了優越的人才引進政策,在住房補貼、創業基金等方面予以大力支持,并在實驗室、職稱評審、項目等資源方面一切向人才傾斜,為高水平人才配備助手,并建成了專家工作室,為高水平人才提供良好的條件和環境。
強化企業創新主體地位:攻克一批共性關鍵技術
今年的政府工作報告再次強化企業創新主體地位。作為國家技術創新體系的重要組成部分,企業國家重點實驗室與依托高等院校和科研院所等建設的國家重點實驗室互為補充,更側重引領和帶動行業技術進步。5年來,8家實驗室攻克一批共性關鍵技術。數據統計,實驗室共獲得發明專利授權854件、國際專利授權22件,主持或參與制修訂國際標準20項、國家標準63項、行業標準85項。
“我們一直緊盯國家戰略,2020年9月國家主席習近平在第七十五屆聯合國大會宣布中國的‘碳達峰和碳中和’目標,近日中央財經委員會第九次會議提出構建以新能源為主體的新型電力系統。”李東輝說,這就要求電力系統主動轉型升級。新能源發電存在隨機性和波動性,電力供應需要穩定輸出,如何解決其中矛盾?需要一種電力技術保障用戶端感受不到波動,這對電力系統的控制體系是一個巨大的挑戰,目前實驗室正在全力突破高比例新能源消納技術。
王鵬認為,藥業企業的出路就在創新。目前先聲藥業轉化醫學與創新藥物國家重點實驗室除打造平臺和引進國外的先進技術,大部分精力都在聚焦原始創新,同時企業國家重點實驗室是國家戰略的一部分,更加堅定解決“卡脖子”問題的創新路徑。
“為加強企業創新能力,在研發政策方面,對實驗室內部研發給予高度支持,并為之設計了一套漏斗式研發體系。”張宇峰介紹,內部研發項目首先可從某個想法或者創意進入“創新預研”階段,在此階段即可獲得少量經費支持,并對研發失敗持高度包容態度,5年來,實驗室依托單位蘇交科集團共給予實驗室56個內部項目。
強化企業創新主體地位,中電萊斯空管國家重點實驗室正在圍繞“頂天立地”方向開展工作。“‘頂天立地’就是要進一步強化空管國產化系統產品的競爭力,可與國外先進產品同臺競技。”丁輝解釋,隨著北斗、載人航天等工程的深化實施,國家大力發展“航空強國”,空中交通管理將向天基發展、向地面延伸,圍繞空天地一體化持續提升空管系統體系設計、態勢感知、運行支撐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