經過36年的建設發展,國家重點實驗室已成為孕育重大原始創新、推動學科領域發展和解決國家重大需求的戰略科技力量。
本文概述了國家重點實驗室的建設發展歷程,詳細介紹了國家重點實驗室在國家科技創新和經濟社會發展方面發揮的重要作用,分析了國家重點實驗室“新形勢、新使命、新要求”的時代背景特征,從貫徹新發展理念、開創新發展格局等戰略層面提出發展建議。
國家重點實驗室體系建設
發展歷程及運行成效
目前,國家重點實驗室已形成涵蓋科技發展的重要學科領域,具有一定規模且較為完善的體系,已經成為國家科技創新體系的重要組成部分,其建設發展歷程大體可以分為奠基起步階段(1984—1997年)、積累充實階段(1998—2007年)、穩定發展階段(2008—2017年)和戰略提升階段(2018年—今)這4個階段。
各類國家重點實驗室啟動建設時間
聚焦世界科技前沿,取得一批具有國際影響力的原創成果
國家重點實驗室瞄準世界科技前沿,積極探索,勇于創新,取得一批重大原創性成果,顯著提升了中國原始創新能力。
國家自然科學獎是體現中國基礎研究和應用基礎研究水平的象征,2016—2019年國家自然科學獎中,國家重點實驗室參與完成108項,占獲獎總數的67.1%,其中包括國家自然科學獎一等獎5項,占授獎總數的100%。
在物質科學領域、生命科學領域及地球科學領域均取得了眾多原創性的重大成果,使中國在相關的領域處于國際研究的前列。
2016—2019年國家重點實驗室獲國家獎勵數及占比
聚焦重要發展領域,打造以自主知識產權為基礎的核心競爭力
國家重點實驗室聚焦信息、制造、能源等重要發展領域,開展了大量創新性研究,突破了一批關鍵核心技術,掌握了科技發展主動權。
國家技術發明獎體現了中國核心技術領域的自主創新能力,2016—2019年國家技術發明獎中,國家重點實驗室參與完成134項,占獲獎總數的69.4%。
圍繞國家重大工程建設,攻克一批制約發展的關鍵核心技術
國家重點實驗室圍繞國家重大工程建設需求,堅持探索創新,突破關鍵技術瓶頸,為中國重大工程建設提供了重要的科技支撐。
國家科技進步獎反映了中國科技成果推動科技進步和經濟社會發展的重要貢獻,2016—2019年國家科技進步獎中,國家重點實驗室參與完成308項,占獲獎總數的57.4%,其中包括國家科學技術進步獎特等獎5項,占授獎總數的100%。
圍繞重大疾病防治,為保障人民生命健康提供重要科技支撐
國家重點實驗室聚焦重大疾病防治,圍繞新藥研制、傳染病防治、新型冠狀病毒科學應對等開展深入攻關,取得一批重要成果,為中國公共衛生事業發展和保障人民生命健康提供了重要的科技支撐。
2020年,在新冠肺炎疫情肆虐的危急時刻,國家重點實驗室科研人員為打贏疫情防控阻擊戰貢獻了重要力量。
圍繞“三農”問題,科技助力脫貧攻堅和鄉村振興
“三農”問題事關中國經濟社會長遠發展的大局。
國家重點實驗室結合學科和行業優勢,充分發揮科技支撐和專業人才優勢,積極推進農業糧食生產、經濟作物育種、畜牧養殖、生態防控、農產品加工等方向科技創新,助力脫貧攻堅和鄉村振興。
凝聚培養優秀創新人才,成為孕育將帥人才的搖籃
創新驅動的實質是人才驅動。
36年來,國家重點實驗室匯聚和培養了一批高水平科學家,為建設科技強國提供了重要的人才隊伍支撐。
截至2019年底,國家重點實驗室固定人員已達5萬余人,其中中國科學院院士393人、中國工程院院士271人,分別占兩院院士總人數的47.8%和29.7%;擁有國家杰出青年科學基金獲得者1843人,占總數的43.2%。
國家重點實驗室先后有7位科學家獲得國家最高科學技術獎,國家重點實驗室所獲得的國家自然科學基金創新研究群體資助共305項,占歷年總數的52.8%。
積極推進合作交流,打造國際科技創新合作的典范
國家重點實驗室積極參與國際大科學計劃和大科學工程,牽頭提出了多個國際大科學計劃,推動中國在基礎理論研究、重大關鍵技術等方面的突破,逐步實現了在若干領域由“跟跑”向“并跑”和“領跑”的轉變。
國家重點實驗室積極參與“一帶一路”建設,通過共建聯合實驗室,國家重點實驗室與“一帶一路”沿線國家促進了高水平科研合作,加強了科研資源互聯互通,帶動了創新資源開放共享。
為國家科技體制改革提供借鑒,成為科技界的“金字招牌”
國家重點實驗室逐步建立起科技部、主管部門、依托單位多部門協同的分級管理體制,并實行依托單位領導下的主任負責制、學術委員會指導制和課題制等實驗室運行機制。
在國家科技體制改革方面,國家重點實驗室先行先試,探索出定期評估、優勝劣汰、長期穩定支持等運行機制,相繼出臺多項規章制度。
國家重點實驗室專項經費的實施,從當初每年14億元逐漸增加到2019年的63.9億元,極大地推動了國家重點實驗室基礎建設的快速發展,形成了設備先進、科研環境優良的研究支撐平臺。
國家重點實驗室體系發展
面臨新形勢、新使命和新要求
在全球新一輪科技革命和產業變革與中國建設創新型國家的歷史交匯期,對國家重點實驗室在總體布局、體制機制、評估評價等方面提出了新的要求。
全球新一輪科技革命和產業變革蓄勢待發
當前,全球新一輪科技革命和產業變革孕育興起,重大科學前沿的研究成果體現出多學科交叉的特征,基礎研究到技術創新的周期明顯縮短,一些重大顛覆性技術創新正在創造新產業新業態,新技術帶動了以綠色、智能、泛在為特征的群體性重大技術變革,科技創新日益呈現出高度復雜性和不確定性。
加快國家重點實驗室體系的創新與發展,不僅是應對新一輪科技革命和產業變革的有效途徑,也是實施創新驅動發展戰略、建設創新型國家的重要支撐。
主要發達國家科研基地發展趨勢和經驗借鑒
世界主要發達國家通過建立和運行國家實驗室、國家科研機構、重大科研基礎設施等國家科技創新基地,很好地推動了科技創新發展,提升了國家綜合科技實力。
主要有以下幾個方面:
(1)堅持長期系統布局,實驗室研究體現國家意志。
美國國家實驗室是美國國家創新體系的核心力量,從長期性和戰略性角度相關領域的基礎研究和應用研究,國家實驗室研發活動服從國家整體戰略目標,體現國家意志。
中國應進一步強化國家重點實驗室體系的頂層設計和系統布局,國家重點實驗室的研究應更契合國家重大戰略需求。
(2)建立靈活管理體系,實驗室具有較大自主權。
歐美國家實驗室大多采用“政府擁有、委托承包商運營”的管理模式,承包商依據同政府簽訂的合同來管理與運營實驗室,實驗室具有較大的自主權和獨立性,這種管理模式使資源配置更加靈活,對廣泛、多樣的創新需求可以快速響應。
中國應借鑒發達國家經驗,構建相對獨立完善的國家重點實驗室運行機制。
(3)維持充足經費資助,以非競爭性預算管理為主。
美國國家實驗室科研經費主要來自聯邦財政非競爭性的直接撥款,實行預算管理。
據統計,2001—2018年,聯邦政府研發經費的投入占美國國家實驗室研發支出的96%以上;2018年,聯邦政府對國家實驗室的研發經費投入高達207.70億美元,占研發支出的98.11%,充足的經費資助有效支持了國家實驗室開展深入系統的創新研究。
中國應加大對國家重點實驗室的穩定經費支持力度,為基礎科研活動創造更加健康的環境和條件。
(4)依托重大科學裝置,促進創新資源聯動發展。
歐美國家實驗室一般依托重大科學裝置,有助于實驗室開展綜合性、跨學科、跨領域的大型科研項目。
中國的國家重點實驗室應充分依托和利用大科學裝置,構建實驗室與大學科裝置間的聯動發展機制。
(5)堅持高度開放共享,注重提升協同創新能力。
歐美國家實驗室普遍具有較高的開放程度,其科研設施可向工業界、學術界和其他研究人員開放,各實驗室之間通過多學科、多研究單位協作,提高了綜合解決復雜問題的協同創新能力。
中國應進一步打破部門壁壘,充分發揮國家重點實驗室在開放、協同創新中的作用,積極推進實驗室資源與數據開放共享,促進產學研用融合創新。
國家重點實驗室體系
發展戰略思考與建議
貫徹新發展理念,奮力開創國家重點實驗室體系發展新格局
國家重點實驗室建設發展應主動融入新一輪科技革命和產業變革,堅持把創新發展作為首要任務,把協調發展和綠色發展作為基本原則,把開放發展和共享發展作為必由之路,把提升自主創新能力作為建設發展的根本目的,充分發揮國家重點實驗室新時代科技創新“排頭兵”的作用,引導國家重點實驗室在搶占全球科技制高點、服務經濟社會發展主戰場、解決國家重大戰略需求、解決人民生命健康重大問題以及加強國際科技創新合作等方面展現新作為,在加快推動中國由科技大國邁向科技強國中發揮重要基石作用。
貫徹落實黨中央國務院決策部署,扎實推進國家重點實驗室體系重組工作
科技部門應通力合作,堅持統一思想,堅持統籌協調,強化頂層設計和系統謀劃,以國家重大目標和戰略需求為導向,扎實推進國家重點實驗室體系重組工作。
通過重組國家重點實驗室體系,形成覆蓋重點學科領域、布局合理優化、支撐創新發展、治理有效的國家重點實驗室新體系,打造國家戰略科技力量,為建設世界科技強國奠定堅實基礎。
堅持“四個面向”戰略方向,全面提升國家重點實驗室體系創新能力
新時代國家重點實驗室建設發展應始終堅持面向世界科技前沿、面向經濟主戰場、面向國家重大需求、面向人民生命健康,堅持問題導向和需求導向,不斷向科學技術廣度和深度進軍。
國家重點實驗室體系創新能力建設將堅持把科技自立自強作為立足點,在重大科學前沿問題上發力,在新科技革命可能產生重大突破的前沿方向上發力,在實現綠色增長和可持續發展能力建設上發力,在關系國家安全的戰略必爭領域發力,在著力提升解決經濟社會發展中的關鍵共性技術、前沿引領技術、現代工程技術、顛覆性技術問題的能力上發力,全面提升國家重點實驗室體系的創新能力,促進基礎研究、應用基礎研究和前沿技術研究融通創新發展,提升國家戰略科技力量綜合實力。
堅持改革引領,著力營造有利于科技創新的良好氛圍
國家重點實驗室建設發展將堅持改革引領,創新管理運行體制機制,進一步完善符合科研規律、有利于創新產出的科技管理體制和政策體系、生態系統和文化環境,形成敢于創新、便于創新、樂于創新的良好氛圍。
國家重點實驗室將在堅持“聯合、開放、流動、競爭”運行機制的基礎上,建設人財物相對獨立的管理運行機制,增強實驗室的獨立性和自主權。
改革和完善評價機制,堅持分類評估,堅決破除“唯論文、唯職稱、唯學歷、唯獎項”,強化定性與定量相結合的分類評價機制,統籌解決好激勵創新與寬容失敗、知識共享與產權保護的矛盾,著力塑造有利于科技創新的良好氛圍。
完善科技人才發現、培養、激勵機制,健全科技倫理治理體制,充分發揮國家重點實驗室在建設世界科技強國歷史進程中的引領、支撐和保障作用。
堅持開放創新,積極參與全球科技治理體系建設
國家重點實驗室應抓住全球創新資源加速流動的機遇,主動發起、牽頭組織和積極參與國際大科學計劃和大科學工程,努力成為國際重大科技議題和重大國際科技合作規則的倡導者、推動者和制定者,大力提升中國在全球科技創新領域的核心競爭力和話語權。
創新與發達國家科技合作模式,強化與“一帶一路”沿線國家科技創新深度合作,不斷提升國家重點實驗室體系的創新能力和國際影響力,著力塑造全方位、多層次、跨領域的國際科技創新合作格局,積極推動構建全球創新治理新格局和人類命運共同體,為世界文明發展貢獻中國力量。
(本文發表于《科技導報》2021年第3期)